一、会议、讲座
1. 4月4日,刘中民教授为上外研究生作题为“中东变局的性质及其影响”的学术讲座。
2. 4月13日,刘中民教授为解放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师生作题为“西亚北非形势动荡及其对大国中东政策影响”的学术讲座。
3. 4月15日,中东所兼职研究员、苏丹学者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博士莅所作专题讲座,主题为当时苏丹形势。
4. 4月24日,2010年度基地重大项目“冷战后西方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全国青年学者研讨会举行,副研究员孙德刚主持会议并作主题演讲,余泳、钮松等出席并参与研讨。
5. 5月5日,马丽蓉教授应邀作客上外法学院主讲法政讲坛第十一讲。
6. 5月5日,刘中民教授为上外青年教师联谊会作题为“西亚北非形势动荡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学术讲座。
7. 5月18日~20日,孙德刚副研究员出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中东所举办的“Whither the Gulf?: Accomplishment, Challenges and Dangers”学术研讨会,提交学术论文并发表主旨演讲“Bridgehead for Power Projection: US Military Bases in the Gulf and the Dynamics of Redeployment”。
8. 5月21日,中东所与新华社世研中心联合主办的“中东形势的巨变及其影响”学术研讨会举行,“中阿合作论坛”中方秘书长、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陈晓东,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大使,新华社前副社长高秋福主任等领导、专家和全国各地学者莅会,中东所全体人员和研究生、博士后参加会议。
9. 5月27日,刘中民教授为上外文学研究院和语言研究院党员作题为“西亚北非形势动荡的性质、原因及影响”的学术讲座。
10. 5月28日,刘中民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作题为“中东变局面面观”的学术讲座。
11. 6月3日,刘中民教授参加上海市公安局反恐办举办的“国际反恐形势变化及其应对”研讨会,作“中东形势变化对国际反恐形势的影响”的发言。
12. 6月10日,刘中民教授为上海公安专科学校作题为“解读中东形势”的学术讲座。
13. 6月14日, 马丽蓉教授应邀参加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多维视野下的西亚北非剧变”学术研讨会,作大会发言并主持相关单元的讨论。
14. 6月15日,朱威烈教授出席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建所三十周年研讨会”并主持了大会的一个单元。
15. 6月16日,朱威烈教授出席“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觉与中国学派”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国际关系研究要结合问题。
16. 6月19日,刘中民教授在杭州参加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与浙江省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世界”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为“西亚北非变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启示”。
17. 6月21日,朱威烈所长主持召开全所工作会议,就当前主要工作及暑假需注意问题作了布置和强调,并同全所人员协商了相关事宜。
18. 6月23日,孙德刚副研究员出席上海市社联“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和颁奖仪式。
二、科研成果
(一)论文
1. 汪波:“伊拉克‘后重建时期’的政治转型:中央集权抑或地方分治?”,《外交评论》(CSSCI),2011年第2期。
2. 刘中民:“伊斯兰主义的‘伊斯兰国家’思想”,《西亚非洲》(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
3. 刘中民:“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国际观察》(CSSCI),2011年第3期。
4. 汪波:“土耳其与伊朗当前关系演变的内外因素分析”,《阿拉伯世界研究》(CSSCI扩展版),2011年第3期。
5. 钮松:“东盟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经贸合作关系发展及启示”,《亚太经济》(CSSCI),2011年第3期。
6. 刘中民:“‘阿拉伯之春’后的埃及”,《社会观察》,2011年第6期。
7. 刘中民:“那些应被记住的近代海洋人物”,《海洋世界》,2011年第6期。
8. 钮松:“韩国阿富汗战略中的塔利班因素”,《南亚研究季刊》(CSSCI),2011年第2期。
9. 孙德刚:“中国的中东研究:成就与不足(1949-2010)”,《西亚非洲》(CSSCI扩展版),2011年第6期。
(二)报纸文章与评论
1. 刘中民:“主权概念:真实还是虚拟?”,《东方早报》,2011年4月1日,A16版。
2. 孙德刚:“空袭未达预期目标,利局势扑朔迷离”,《解放日报》,2011年4月2日,第3版。
3. 孙德刚:“利比亚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国防报》,2011年4月5日,第9版。
4. 刘中民:“小国研究应提到战略高度”,《环球时报》,2011年4月11日,第14版。
5. 刘中民:“政治合法性危机是中东动荡的根源”,《东方早报》,2011年4月19日,A18版。
6. 刘中民:“迟到而尴尬的反恐胜利”,《东方早报》,2011年5月3日,A16版。
7. 刘中民:“思想和制度再造是中东转型关键”,《东方早报》,2011年5月5日,A18版。
8. 朱威烈:“奥巴马中东政策讲话多豪言少新意”,《解放日报》,2011年5月21日,第5版。
9. 余泳(署名):“透视中东部分国家动荡根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26日,第2版。
10. 刘中民:“解放军在东南亚的互信努力”,《东方早报》,2011年5月26日,A17版。
11. 钮松:“三种国际体系在中东并行交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9日,第15版。
12. 刘中民:“‘阿拉伯之春’缘何走向‘严冬’”,《东方早报》,2011年6月14日,A19版。
13. 刘中民:“中共执政不会重蹈中东变局”,《环球时报》,2011年6月22日,第14版。
14. 朱威烈:“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考量重重”,《解放日报》,2011年6月24日,第6版。
15. 刘中民:“‘和平崛起’不是维护南海权益的‘紧箍咒’”,《东方早报》,2011年6月27日,A9版。
三、其他重大事务
1. 4月14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Meir Litvak教授由以色列驻上海副总领事罗松泊(Oren Rozenblat)等人的陪同下访问中东所并作学术交流。
2. 4月16日,钮松助理研究员作为讨论嘉宾参与上海季风书园举办的主题为“阅读中东,第四波来了么?”的读书沙龙活动。
3. 4月18日,外交部给上海外国语大学发来感谢函,称中东所朱威烈所长牵头的外交部2010年重大外交政策研究年度课题研究报告已经审读通过,并认为该报告对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 5月9日,中东所宴请英文学术刊物编审麦克·普罗斯(Michael H. Prosser)教授,并商谈进一步合作事宜。马丽蓉副所长、孙德刚副研究员和余泳助理研究员出席。
5. 5月,中东所分别组建上外“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指导:刘中民,核心:孙德刚,成员:李意、钮松)和“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导师:汪波,带头人:孙德刚,成员:李意、余泳、钮松等)。
6. 5月27日,美国蒙大拿大学中亚和西南亚中心主任梅赫尔达德博士等访问中东所,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7. 6月2日,卡内基中东中心主任Paul Salem来中东所交流。
8. 6月3日,以色列国际事务研究所(外交部研究中心)人员来中东所座谈。
9. 6月,孙德刚副研究员入选2011年度上外“科研新星”并将于教师节接受奖励。
10. 6月,孙德刚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准联盟外交与中国安全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07CGJ003)结项,结项等级为“良好”。
11. 6月17日,马丽蓉教授的课题“新中国对中东伊斯兰国家人文外交及对策研究”获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项目编号11BGJ033)。
12. 6月18日,宁夏博览局和宁夏商务厅派员来访,就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等事宜征询朱威烈教授的意见,刘中民教授、余泳助理研究员陪同接见。
13. 6月,在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文汇报》三家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上海国研杯”征文比赛中,孙德刚获青年研究人员三等奖,闵捷获硕士生组二等奖。
14. 6月23日,孙德刚副研究员撰写的论文《未来十年战略机遇期与中国的“三环准联盟外交”》获上海市社联“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
15. 5月~6月,中东所先后配合宁夏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拍摄了有关所况和重点研究基地巡礼片的素材片。
16. 5月~6月,中东所派往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硕士生陆续回国。
17. 6月30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教授Flynt Leverett在北大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吴冰冰的陪同下拜会了朱威烈所长,并就当前中东和阿拉伯世界局势进行较为深入的交流,孙德刚副研究员、余泳助理研究员陪同参加。
截至6月30日,重点研究基地2009-2010数据填报工作完成,该项工作主要由余泳助理研究员负责网上填报,钱学文研究员负责网上审核,其他老师配合,最后由朱威烈所长审核人员和成果等主要项目的宏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