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机构  国内研究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简报
2011年第1期科研成果简报
发布时间: 2011-07-07 浏览次数: 338

 

 

基地报告编号 30810315


一、课题
 
1.         3月23日,朱威烈所长承担的外交部亚非司2010年度委托课题结项。
2.         3月30日,朱威烈所长获外交部2011年政策研究课题一项。
3.         6月,孙德刚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准联盟外交与中国安全战略研究”结项,等级为“良好”。
4.         6月17日,马丽蓉教授的课题“新中国对中东伊斯兰国家人文外交及对策研究”获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项目编号11BGJ033)。
 
二、论文
 
1.         朱威烈:“试论中国与中东伊斯兰国家战略性关系”,《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1期摘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9期)。
2.         朱威烈:“中东恐怖主义、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反恐政策”,《阿拉伯世界研究》(CSSCI扩展版),2011年第2期。
3.         刘中民:“当代伊朗外交的历史嬗变及其特征”,《宁夏社会科学》(CSSCI),2011年第1期。
4.         刘中民:“中国的中东热点外交:历史、理念、经验与影响”,《阿拉伯世界研究》(CSSCI扩展版),2011年第1期。
5.         钮松:“东盟—海合会经贸合作:现状、基础及特点”,《南洋问题研究》(CSSCI),2011年第1期。
6.         孙德刚:“论‘准联盟’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2011年第2期。
7.         余泳:“21世纪初中国对大国与邻国外交的转型——国际体系变革视角的探析”,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8.         孙德刚:“Six Decades of Chinese Middle East Studies: A Review,” Bustan: The Middle East Book Review, Vol. 2, No.1, 2011(以色列)。
9.         钱学文:“论中阿经贸合作的深化与发展”,《阿拉伯世界研究》(CSSCI扩展版),2011年第2期。
10.     马丽蓉:“中阿文明交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CSSCI扩展版),2011年第2期。
11.     孙德刚:“上海合作组织安全机制的准联盟视角探析”,载《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博弈中的合作》(国际关系研究2010年第4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12.     孙德刚:“中东经济研究综述”,载《中国中东非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3.     孙德刚:“后危机时代中国的‘三环准联盟’战略”,《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1期。
14.     汪波:“伊朗建立波斯湾次区域安全秩序的设想和努力”,《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2010年度未统计)。
15.     汪波:“Turkey-Iran Reconciliatory Relation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in Asia), Vol.5, No.1, 2011.
16.     汪波:“伊拉克‘后重建时期’的政治转型:中央集权抑或地方分治?”,《外交评论》(CSSCI),2011年第2期。
17.     刘中民:“伊斯兰主义的‘伊斯兰国家’思想”,《西亚非洲》(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
18.     刘中民:“国际海洋形势变革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安全战略研究”,《国际观察》(CSSCI),2011年第3期。
19.     汪波:“土耳其与伊朗当前关系演变的内外因素分析”,《阿拉伯世界研究》(CSSCI扩展版),2011年第3期。
20.     钮松:“东盟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经贸合作关系发展及启示”,《亚太经济》(CSSCI),2011年第3期。
21.     刘中民:“‘阿拉伯之春’后的埃及”,《社会观察》,2011年第6期。
22.     刘中民:“那些应被记住的近代海洋人物”,《海洋世界》,2011年第6期。
23.     钮松:“韩国阿富汗战略中的塔利班因素”,《南亚研究季刊》(CSSCI),2011年第2期。
24.     孙德刚:“中国的中东研究:成就与不足(1949-2010)”,《西亚非洲》(CSSCI扩展版),2011年第6期。
 
三、获奖
 
1. 1月19日,副所长刘中民教授圆满完成了赴苏丹公投观察工作,受到外交部亚非司书面表扬。
2.         2月,朱威烈教授指导的阿语专业博士生祁学义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圣训研究》,被确定为2010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博士学位论文)。
3. 3月17日,马丽蓉教授提交的研究咨询报告被教育部社科司《专家建议》2011年第9期采纳并上报。
4. 6月,孙德刚副研究员入选2011年度上外“科研新星”。
5. 6月,在第三届“上海国研杯”征文比赛中,孙德刚获青年研究人员三等奖,闵捷获硕士生组二等奖。
6. 6月23日,孙德刚副研究员撰写的论文“未来十年战略机遇期与中国的‘三环准联盟外交’”获上海市社联优秀论文二等奖。
 
四、报纸文章与评论
1.       刘中民:“中东伊斯兰复兴将重掀高潮”,《环球时报》,2011年2月15日,第14版。
2.       刘中民:“埃及变局才刚刚开始”,《东方早报》,2011年2月16日,A18版。
3.       刘中民:“埃及变局”,《法制周末》,2011年2月17日,A1版。
4.       刘中民:“民主未必是革命的唯一归宿”,《东方早报》,2011年2月18日,A18版。
5.       刘中民:“乱局为何在中东蔓延”,《环球时报》,2011年2月24日,第14版。
6.       刘中民:“美国中东霸权的衰落”,《东方早报》,2011年2月25日,,A16版。
7.       刘中民:“乱局为何在中东迅速蔓延”,《国防时报》,2011年3月2日,第20版。
8.       刘中民:“中东政治逐步回归真实”,《东方早报》,2011年3月24日,A16版。
9.       朱威烈:“重新定位中国与中东关系”,《环球时报》,2011年3月28日,第14版。
10.   刘中民:“利比亚局势折射全球复杂政治生态”,《中国社会科学报》,3月31日,第14版。
11.     刘中民:“主权概念:真实还是虚拟?”,《东方早报》,2011年4月1日,A16版。
12.     孙德刚:“空袭未达预期目标,利局势扑朔迷离”,《解放日报》,2011年4月2日,第3版。
13.     孙德刚:“利比亚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国防报》,2011年4月5日,第9版。
14.     刘中民:“小国研究应提到战略高度”,《环球时报》,2011年4月11日,第14版。
15.     刘中民:“政治合法性危机是中东动荡的根源”,《东方早报》,2011年4月19日,A18版。
16.     刘中民:“迟到而尴尬的反恐胜利”,《东方早报》,2011年5月3日,A16版。
17.     刘中民:“思想和制度再造是中东转型关键”,《东方早报》,2011年5月5日,A18版。
18.     朱威烈:“奥巴马中东政策讲话多豪言少新意”,《解放日报》,2011年5月21日,第5版。
19.     余泳(署名):“透视中东部分国家动荡根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26日,第2版。
20.     刘中民:“解放军在东南亚的互信努力”,《东方早报》,2011年5月26日,A17版。
21.     钮松:“三种国际体系在中东并行交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9日,第15版。
22.     刘中民:“‘阿拉伯之春’缘何走向‘严冬’”,《东方早报》,2011年6月14日,A19版。
23.     刘中民:“中共执政不会重蹈中东变局”,《环球时报》,2011年6月22日,第14版。
24.     朱威烈:“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考量重重”,《解放日报》,2011年6月24日,第6版。
刘中民:“‘和平崛起’不是维护南海权益的‘紧箍咒’”,《东方早报》,2011年6月27日,A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