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法国总是乐意向叙利亚现当局抛出外交“橄榄枝”。如今年1月3日,法国外长让-诺埃尔·巴罗访问叙利亚,这次外交接触当属叙利亚政局变化后叙利亚和西方国家官员的最高级别。又如2月13日,巴黎举办了一场国际对话,邀请了G7集团、土耳其和几个海湾国家共同讨论叙利亚的政治过渡问题。叙利亚现政府外交部长阿萨德·沙巴尼页出席了这一会议。此外,法国还多次呼吁欧盟和美国重新考虑对叙利亚的国家制裁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曾对叙利亚进行过委任统治。那么法国多次对叙利亚“伸出援手”的背后是马克龙政府的“怀旧”情结吗?法国政府又期待一个什么样的叙利亚出现?法国对叙利亚的态度是基于委任统治时期的“迷思”还是更多考虑的是现实利益问题?围绕以上问题,本文认为,法国在叙利亚的利益所在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打击恐怖主义与铲除境内极端主义残余;其二:强化地区存在,捍卫法国域外利益;其三,为国内政治造势,交出“政治成绩单”。
打击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为“紧绷神经”打上一支镇定剂
近年来,《查理周刊》编辑部遇袭、巴黎“11·13”恐怖袭击事件、尼斯袭击事件等一系列法国本土发生的恐怖事件,都给马克龙政府蒙上了浓厚的恐袭阴影,也使法国对极端分子高度敏感。2011年中东政局动荡及叙利亚内战的爆发,引发了席卷欧洲的难民潮和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外溢”。对于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而言,中东地区被视为其“后院”或“大周边”,中东地区的动荡对欧洲会有直接影响。此外,移民问题、难民问题与极端主义思潮的结合,进一步催生了多起针对法国的暴力恐袭事件。最近的一起恐袭案发生在12月12日的斯特拉斯堡,凶手谢里夫·谢卡特宣誓效忠“伊斯兰国”。因此,法国在叙利亚进一步围剿“伊斯兰国”残余势力的紧迫性远高于美国。
根据法国媒体消息,2017年以来法国政府已累计挫败45起恐袭计划,将760名外国激进分子驱逐出境。马克龙政府在此问题上承受着巨大压力。为此,法国对内强化了恐袭预警和安保措施,对外则把打击“伊斯兰国”确定为优先任务。叙利亚变局后,2024年12月30日,法国出动阿联酋等海外基地的空军,对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阵地进行了数轮轰炸。法国对恐怖主义的轰炸行动至少向外界宣告打击恐怖主义势力的决心,并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有利于缓解国内的反恐压力。对于法国而言,除了不定期的轰炸,还会联合库尔德武装打击恐怖主义势力,尽可能安抚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引发的“紧绷神经”。
巩固域外利益与地区存在:马克龙政府的“实用主义”
有学者说道,“黎民众与马克龙之间形成了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愫,似乎模糊了情感与主权的边界。法国在黎巴嫩事务上从未把自己视为‘外人’,而是一直在扮演‘局内人’的角色。颇有一番家长制作风的意味。”而法国对叙利亚又何尝不是如此。几个月前,巴勒斯坦问题的“外溢”波及黎巴嫩,在第一波寻呼机和无线电设备爆炸后,马克龙不但与黎巴嫩最高政治和军事领导人通了电话,也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单独通了电话,敦促以色列保持克制。针对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数次军事行动,马克龙虽说法国将和黎巴嫩人民并肩作战。但碍于西方集团的身份立场,法国也只是对以色列做了口头声讨,并无实质性行动,马克龙也并不希望因此波及法以双边关系。法国虽然也对黎巴嫩进行了人道物资的援助,然而,黎巴嫩战火使得法国在黎巴嫩的“威信”下降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就法国对中东施加影响力的跳板而言,除黎巴嫩之外,剩下便于“长臂管辖”的恐怕只有叙利亚了。但深究法国对叙利亚行动的背后,又附带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底色。
首先,关于美国撤军问题。早在2018年,特朗普于第一任期发出“美军将撤出叙利亚”的言论后,法国的举动就尤其值得关注。法国欧洲事务部长卢索瓦发表声明称,“我们目前当然还是留在叙利亚,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还没结束。”法美关于叙利亚是否撤军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了法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就算无法与美国共同在叙利亚驻军,那么至少自身不应退缩,保持军事存在有利于填补“势力真空”,如果能够顺势在叙利亚局势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则是更理想的结果。本次叙利亚政局的变化,以及未来特朗普重提撤军一事,都会被法国视为其在中东扩展“法国梦”的良机。
其次,对于库尔德地区。一方面是库尔德武装,2012年法国与阿萨德政府断绝关系后,法国就将精力投向了叙利亚东北部的地方武装和库尔德人领导的叙利亚民主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欧盟表面上将库尔德武装认定为“恐怖组织”,但包括法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却对库尔德武装定位为“共同打击ISIS的伙伴”,法国多次向库尔德武装提供军备和后勤支持,还曾多次帮助库尔德武装抵御来自土耳其的攻击,尽管这些行为多次引发土耳其不满。2025年1月3日,法国外交部长巴罗特在访问叙利亚时称,“库尔德人必须融入叙利亚国家,库尔德人的安全对叙利亚的和平也至关重要。”可见,法国在对库尔德武装问题上的态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庇护”心理。另一方面,在经济联系上,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在伊拉克库区有重要的能源投资与合作。2024年9月23日,法国——库尔德斯坦经济论坛召开,双方希望在库尔德地区进一步加强合作。法国高调从军事上介入地区事务,并搭建经济合作渠道,未尝不是在向外界释放作为法国地区合作的有力信号,进一步稳定法国与库尔德地区的能源合作信心,并巩固地缘利益。根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已经部分解除了对叙利亚的石油工业的制裁。2月23日,叙利亚石油部发言人艾哈迈德·苏莱曼首次公开承认叙东北部向叙政府输送内部石油。深化和叙利亚库尔德地区的关系有利于法国进一步拓展在叙东北部石油区的相关利益。正如马克龙经常使用“重要合作伙伴”一词来描述库尔德斯坦地区一样,库尔德因素是强化法国在中东地区参与的重要抓手,对于法国的中东战略利益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经济与战略价值。
最后是对叙利亚掌控问题。叙利亚当前政府多次向国际社会呼吁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并增进国际社会对新政权的了解,早日顺利过渡并开启国家重建进程。法国也在为这一过程而“努力”,如提供多方对话平台,但法国这一行为的背后,是出于贴合法国国家战略的考量,也是兼顾其在中东利益诉求,更是在谋求对叙利亚新政府的影响。两者形成某种“错位性”的利益集合。法国真正的意图并非是终止这些制裁,而是把暂缓或放宽制裁当作手段,以对叙利亚新政府的掌控为最终目的。正如法国24小时新闻台对法国外长巴罗演讲的报道,“欧盟可以从暂停对能源、运输和银行业的制裁开始,但欧盟只会暂停制裁,不会最终解除制裁,以保持对叙利亚领导层的影响力。”所以,如何保证法国不被排除在未来叙利亚重建进程之外以及如何在叙利亚问题上能够保有一定发言权,才是法国的真实目的。
挽救国内政治支持颓势,马克龙急需交出“政治成绩单”
2025年1月26日,法国舆论研究所公布了一项民意调查,其结果显示,“法国总统马克龙1月份的支持率仅有21%,较上个月下降3个百分点,马克龙的支持率创下2017年以来的新低。且自2024年5月份以来,马克龙的支持率已经失去了9个百分点。”其实这些数字并不难以理解。在法美关系上,马克龙和特朗普两人的关系并不相交甚好,后者还经常拿关税问题回击法国。此外,法国还对华电车加征高额关税,并指责俄罗斯人权以及带头对俄制裁等。可以说,法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都不佳,其直接后果是法国经济“遭殃”,民众的食品、燃油等生活成本攀升,进而对马克龙政府更加不满。与此同时,法国中下层民众对难(移)民问题的反应尤其强烈,对于力求在国内政治有所建树且期望连任的马克龙而言,这部分人群的选票非常重要。而事实上,这些选票也在流失。法国《星期天日报》援引法国舆论研究所负责人弗雷德里克·达比的观点,“总统越来越无法依赖他的核心选民基础,只有24%的65岁以上群体(减少6个百分点)和23%的退休人员(减少6个百分点)继续支持他。”
对每一位政治家而言,在国家内部治理欠佳的同时,外交缺乏亮眼表现无疑宣示着一种“政治终结”。法国民众普遍希望法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但法国在黎巴嫩影响力“日渐式微”。对此,“法国不屈服党”主席梅朗雄指出这种“拯救者姿态”是一种“作秀”,并直言“法国不再是黎巴嫩的保护国”。这些反对声音在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中更为明显。不难想象,如果法国无法持续叙利亚施加影响,定会招致更多批评声音。这些都要求马克龙政府需要做出成绩,除了在国内防止再度出现“黄马甲”等运动并尽可能顺应民意外,在境外采取“积极行动”成为另一种抉择。因此,把叙利亚作为在中东地区发挥大国作用的主场,谋求更大的影响力,进而为国内政治支持造势,成为马克龙的“政治成绩单”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
总而言之,对于维系法国的中东战略并强化对中东的影响,叙利亚的支点作用不可或缺。特朗普政府在叙利亚制裁问题、叙利亚撤军问题上会有何种具体策略,法国与土耳其围绕叙利亚库尔德武装问题上的博弈会给双边关系以及地区政治带来何种变数,以及叙利亚新政府会采取何种行动在不同国家之间“走钢丝”以平衡不同国家利益诉求或更多偏向哪一方,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法国的中东政策有着明显的利益导向和务实性底蕴。法国虽然坚持保持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并支持库尔德武装,但其并不希望在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和土耳其的斗争中让自身从战争配角升格成为为战争主角。毕竟,维护和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才是法国的重要关切。
(肖永涛,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