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首)
邹志强:OPEC+达成减产协议,价格战宣告结束?
发布时间: 2020-04-16 浏览次数: 128

当地时间412日晚,OPEC+(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新的历史性减产协议。这意味着,3月上旬以来的石油价格战将在本月内结束。这对国际石油市场和能源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

史无前例的减产协议

49日,参与OPEC+23个产油国经过谈判初步达成协议,计划在5月至6月日均减产1000万桶。但由于遭到墨西哥的反对而未能及时达成最终协议。

此后3天,经过外交斡旋和G20能源部长会议,美国意外宣布将承担墨西哥额定减产量的每日30万桶,而墨西哥只需减产10万桶,最终各方达成了这一历史性的减产协议,但减产规模比最初计划略有下降。

  根据协议,OPEC+各国将在5月至6月的首轮2个月期间减产970万桶,随后,从7月至12月的6个月内减产770万桶;20211月至20224月期间减产580万桶。

各国约定的减产基数是201810月的产量,两大核心产油国——沙特和俄罗斯均将减产250万桶,但两国均以日均1100万桶为基础进行减产。OPEC+各国将于610日再次召开会议,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减产协议达成后,OPEC秘书长穆罕默德·巴尔金多发表声明,此次减产协议规模是创纪录的,持续时间达到了两年,具有历史性意义。对于产油国、消费者和全球经济都是有利的,也是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胜利。

俄罗斯表示,减产协议避免了市场混乱,有助于支撑市场、稳定局势。沙特能源大臣表示,如有需要,沙特准备在6月份进一步削减产量。

OPEC+外的G20国家将削减370万桶/日的石油供应,国际社会将有2亿桶的石油采购,总减产规模有望达到1950万桶。

美国对此也表示满意,特朗普413日晚称,OPEC+将减产2000万桶,而不是此前广泛报道的1000万桶。但沙特和美国有关减产1950万桶或2000万桶的说法,似乎缺乏明确的证据。

从规模来看,此次OPEC+达成的减产协议的确是历史性的;从时间来看,此次减产行动将会持续到20224月底,长达两年的有效期可以约束产油国在此期间不再发起价格战,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和前景。

市场与美国双重压力促成减产

OPEC+联盟是2016年沙特和俄罗斯带领产油国合作形成的,其重要背景是美国页岩油气行业的崛起,但OPEC+减产后,不少市场份额被美国侵占。

2019年,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市场份额上升至18%,俄罗斯和沙特分别为16%15%

36日,OPEC与俄罗斯关于进一步减产的会谈失败后,沙特宣布发起价格战,大幅降低原油出口价格和增加原油产量。俄罗斯也不甘示弱,各方都力争市场份额,这引发了国际油价的暴跌和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当然,深层次原因则是世界经济下行和全球原油供过于求。

价格战开打一个月以来,全球石油供应急剧增长,加之全球疫情迅猛扩散导致需求进一步大幅萎缩,全球石油供过于求的态势明显加剧,国际油价暴跌,金融市场也震荡不休。

各产油国更是损失惨重,国内压力巨大,无法承受价格战的持续冲击,全球原油库存空间也所剩无几。因此,本就拥有共同利益基础的产油国,不得不重回谈判桌进行减产协商。

36日,OPEC+减产谈判失败前,沙特就认为当前世界石油需求正在不断萎缩,需要进一步减产,以维持供需平衡和相对较高的油价,但遭到了俄罗斯的拒绝。沙特失去了通过谈判实现减产保价的信心,不愿单独承担减产的损失,转而采取降价增产争夺市场份额的策略。

因此,相对来说,沙特更愿意采取减产行动,此次减产协议前后,沙特的积极表态和行动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有利于维护其石油市场稳定锚的国际形象。

美国是促成此次历史性减产协议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美俄沙三大超级产油国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突出。3月份,OPEC+联盟破裂和沙特发起价格战,压制了美国的市场份额增长,长期高负债经营的美国页岩油企业面临破产压力,导致金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美股连续熔断。

美国政府不希望看到引发破产清算、大量失业、信贷危机甚至经济衰退,因而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救市政策,但仍未能取得显著效果。加之特朗普今年面临连任压力,急需国际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回归稳定。

在此背景下,美国极力斡旋和撮合沙特与俄罗斯之间重新达成减产协议,甚至不惜威胁对盟友沙特实行安全或经济制裁,如对沙特石油产品加征关税等。

特朗普除了通过发表讲话和在推特发布消息影响各方之外,还多次与沙特、俄罗斯领导人通话,力促两国达成协议。在谈判取得初步成果后,美俄沙三国领导人分别举行单独对话和三边会谈,保持密切沟通;对于墨西哥的反对,美国主动表示愿意分担墨西哥的大部分减产份额,推动了协议的最终达成。

实际上,虽然共同利益最终将推动沙特、俄罗斯重回合作,但两国发动价格战的目标并未达到,何时能再次合作减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美国的强势介入,成为直接的推动因素。

基于安全和金融等多方面的因素,美国对沙特一直拥有强大影响力,美国的态度是促使沙特转向积极减产的关键因素。而俄罗斯除了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国内疫情暴发的风险不断增大,也一直承受美国制裁压力,适时与美国妥协换取利益最大化,也是俄罗斯的必然选择。

因此,美国在减产谈判前后态度十分强硬,多管齐下对沙特、俄罗斯施加压力,沙特积极响应和组织谈判,俄罗斯则顺水推舟,最终促成此次减产协议的达成。

减产前景存在不确定性

此次减产协议的前景,将受到市场供求失衡、减产履约率和产油国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制约,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首先,减产规模依然跟不上需求萎缩的速度。在疫情扩散和经济衰退的阴影之下,全球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远超预期,国际油价压力重重。

虽然沙特和美国均表示能够取得每天近2000万桶的减产规模,但事上减产规模只有970万桶。

然而,相对于1900万至2000万桶的全球石油需求下滑,970万桶的减产规模只有50%,远远跟不上当前快速萎缩的市场需求,石油市场显著供过于求的态势难以改变。

而且,此次减产并不是参照今年第一季度的产量。有分析认为,如果与第一季度最高产量相比,实际上仅减少了约430万桶。

从市场反应来看,减产协议的确对原油市场有提振和托底作用,压缩了油价下跌的空间,但也很难提供大幅上涨的动力。413日,油价在最初跳涨之后转头下跌,WTI5月原油期货下跌1.54%,报22.41美元/;布伦特6月原油期货上涨0.83%,报31.74美元/桶。

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认为减产数量难以抵消疫情扩散带来的需求下降,减产协议后的国际油价可能仍会在低位徘徊。中长期来看,油价是否上涨有赖于疫情能否早日结束、全球需求是否能够复苏。

其次,产油国能否按照协议完成减产目标仍存在疑问。历史性减产协议达成之后,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各国履约和执行情况。

而从此前的减产历史来看,无论是OPEC成员国还是非OPEC成员国,都有履约率比较糟糕的记录,往往需要沙特等海湾产油国超额减产,才能保证总体减产目标的完成,但结果则是沙特和OPEC市场份额的进一步下降。

而考虑到历史教训和当前的现实情况,沙特等国是否还愿意超额减产来弥补其他国家的缺口,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作为超级产油国的美国,只是在油价下跌影响下产量被动降低160万至200万桶,随着油价上升,不受政府控制的页岩油企业很可能随时增产。

最后,全球能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其中,美、俄、沙三大超级产油国的关系依然矛盾重重。

近年来,美国页岩油气产量迅猛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并在OPEC+减产期间大幅抢占市场份额,美国的全球能源权力更是显著增强。这不仅影响到沙特、俄罗斯等其他产油国的经济利益,也使美国摆脱了外部能源依赖对其外交政策的干预,从而,在国际上表现出更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

美国逐步向欧洲和亚太地区出口石油天然气,特别是向欧洲的油气出口,直接抢占俄罗斯的传统市场份额,推动欧洲国家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甚至直接制裁俄罗斯通向德国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威胁到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及国际地位。

此外,美国与沙特关系中的不平衡态势更加明显,对伊朗、委内瑞拉等“不友好”国家的政策更加肆无忌惮。

减产协议达成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终于公布了5月份的原油出口价格,将面向亚洲的油价下调了2.95美元/桶至5.50美元/;将面向地中海的油价下调了0.70美元/桶至4.50美元/;而将对美国的油价上调了2.50美元/桶至4.20美元/桶。这既是沙特照顾美国政策要求的结果,也反映了其着力巩固和抢占亚太地区市场份额的努力。

未来,各国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依然是关键,或许另一种形式的价格战将继续上演。

(作者:邹志强,上海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