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普京在修复这次卢布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时,也不能忽略重新思考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政策。
同样是到了2014的年终岁尾,美国和俄罗斯的街头场景气氛迥异。一边美国人在忙着为即将到来的圣诞平安夜大肆采购;另一边俄罗斯人挤满大小店铺,却是因为担忧卢布崩盘再次上演而造成物价飞涨。
卢布暴跌并不在意料之外,只是时间点的问题。自今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以来,美国联手欧洲对俄罗斯发起了多轮经济制裁。随着冻结俄罗斯官员以及公司资产开启的恐慌,商业资本大量逃离俄罗斯,叠加2014下半年国际油价跳水不止,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誓不减产容忍油价走低,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卢布一路贬值,俄罗斯央行被迫数度加息,但依然没能阻止卢布在12月16日爆发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俄罗斯国内经济对石油出口过于倚重,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使俄罗斯石油收入锐减,为普京反制美欧制裁加大了阻力。某种程度上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于欧佩克放任国际石油供大于求的做法。
欧佩克国家希望通过不减产,压低石油价格,减缓美国以30年以来最快的速度生产原油,保住自身市场地位。多家机构已经表示国际石油需求会持续走低。人为的“供大于求”似乎还没有停止的意思,油价下跌很可能一直持续到2015年底。
问题在于,美国多元的经济结构以及2015年强劲恢复的前景,使其承担得住国际油价下跌造成的损失,而对俄罗斯而言,打击却是致命的。
欧佩克的做法对俄罗斯而言产生了两个重要结果:其一,打击了欧佩克在石油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俄罗斯。俄罗斯2007年起超越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盘踞第一产油国已七年之久。其二,客观上助燃了美俄战火,使低廉的油价成为美国精锐打击俄罗斯经济的重要利器。
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沙特、伊拉克、科威特能坐视不理油价对俄罗斯的打击,另一部分也能从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中找到答案。
中东地区是俄罗斯传统的战略缓冲区,不管是从地缘安全因素考量,还是基于中东地区作为石油重要产区可以左右油价的关系,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自冷战结束以来,美俄之间大国关系的变化一直清楚地作用在中东地区。
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执政期间,叶利钦对美国态度的大张大和,外交方针上的“非敌即友”,使其在“如何对待中东诸国”这一问题上失去了冷静的战略判断。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此后的两年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选择了激进的经济政策以及与美国靠拢的外交政策,俄罗斯一度忽略了与中东地区发展紧密关系,直到1993年俄美两国因为诸多摩擦结束“蜜月期”。是年4月,俄罗斯提出了新的外交政策构想,重返中东,力主恢复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俄美双方开始视对方为头号潜在敌人。叶利钦选择了亲近伊拉克、伊朗以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
尽管叶利钦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选择辞职,2000年3月普京当选总统后马上提出外交新构想,与叶利钦时期的中东政策做了切割,但俄美在中东这一战略缓冲地带的明争暗斗始终没有落幕。
2003年以来美国的“战争史”充斥着对俄罗斯叶利钦时期中东外交的“各个击破”: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拒绝交出生化武器为由搬倒萨达姆;2011年,北约出动战机奔赴利比亚,卡扎菲执政42年,死于战争;2011年,叙利亚危机,俄罗斯军舰、美国航母停靠叙利亚临近水域,剑拔弩张……
不管美国是不是有意为之,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原有国际关系格局都已经不可避免地被打破了。目前而言,普京在修复这次卢布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时,也不能忽略重新思考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如何纵横捭阖,可抑制中东引发的负面影响。如果忽略这一点,次要矛盾(俄、中东主流力量之间的互动滞后)无疑将加重俄罗斯目前在主要矛盾(俄美对决)上的失利。
12月22日,沙特石油部长宣布,沙特已说服其他欧佩克成员国相信“不管油价跌到什么程度,降低产量都不符合成员国利益。”
俄罗斯内外交困。
(作者:段琳娜)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