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沙尔利周刊》杂志社遭袭事件震惊世界。事件仅过去不到两天,法国多地又发生袭击事件。袭击可能引发或助长欧洲排外情绪,右翼势力趁机抬头,加剧社会和民族矛盾。
在法国,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一向反对移民,领导人勒庞在袭击事件发生后表示,如果她在2017年当选法国总统,将组织公投恢复死刑。在荷兰,反伊斯兰政客瓦尔德斯发表视频讲话,呼吁阻止来自伊斯兰国家的移民。在德国,名为“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组织的地区领导人亚历山大表示,“许多人忽视穆斯林的威胁,这次屠杀证明他们错了”。该组织不久前在德国策划了一系列反伊斯兰游行示威活动。
历次恐怖袭击发生后,欧洲的穆斯林团体往往在第一时间谴责暴行,以示团结。巴黎血案发生后,穆斯林组织还呼吁教众上街参加反恐怖主义示威。但欧洲不少民众与其隔阂却越来越深,甚至转化为仇恨,法国已有多座清真寺遇袭。
穆斯林和欧洲主流社会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二战结束以后,大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移民到西欧,其中包含大量穆斯林人口。如今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有穆斯林的存在,尤以法国、德国、英国、荷兰居多。法国拥有欧洲最多的穆斯林人口,约500万人,占总人口的7.5%。他们多来自法国前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
专家分析认为,在欧洲各国,穆斯林的经济、就业、教育状况和政治影响力相对较低。虽然生活在欧洲,认同感却不高,尤其是年轻一代。另外,欧洲普遍还未从经济萧条中恢复,而极右翼政党向来把移民作为经济低迷和失业率高企的替罪羊,来提高民众的支持率。巴黎恐怖袭击正好给了他们推销“反移民和反伊斯兰”口号的可趁之机,很可能进一步激化欧洲的种族和宗教矛盾。
眼下的欧洲,极端组织的支持者越来越激进,中产阶级同精英阶级的差距越来越大、被剥夺感日益强烈,更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接二连三的袭击事件,刺痛了人们的神经,而在与恐怖主义作斗争的同时,也必须提高警惕,切勿放任极端右翼阵营不断壮大。正如欧洲议会自由党党团主席、比利时前首相伏思达所说,“如果放任极右势力在欧洲大陆站稳脚跟,我们将让一个世纪的交流努力付诸东流,并且让错误历史重演”。
(记者:王钰深)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