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讽刺杂志《查理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7日遭到武装人员袭击,导致12人丧身。
对此,《纽约客》杂志刊登专栏作者乔治•派克(George Packer)的文章,文章分析伊斯兰教与此次恐怖袭击关系、政教分离的法国内部的族群矛盾,以及此次事件对普世价值造成的冲击,作者呼吁所有持相同理念的人团结起来。文章编译如下:
近期在巴黎发生的恐怖袭击,其原因不是因为法国同化了两代的穆斯林移民,也不是因为法国军队在中东打击“伊斯兰国”。经济萧条、社会裂变以及西方价值被架空等时代浪潮会导致恐怖袭击,但这次《查理周刊》遇袭独立于这些因素之外,尤其,它应当被“理解和定义”为是对漫画家之于宗教不尊重的极端反应。
“通过暴力实现目标”是存活了几十年的一种观念,此次恐怖袭击正好是其中一例,正如英国作家萨尔曼•鲁希迪因创作《撒旦诗篇》被伊朗政府下达全球追杀令,鲁希迪因此躲躲藏藏近十年,该书的日文翻译者后来被暗杀、意大利文和挪威文翻译者一度被锁定但最终幸运逃脱;这一观念在“911”谋害了3000多个生灵;在2004年,荷兰导演特奥•梵高因拍摄批评伊斯兰教妇女地位低下的电影《服从》,在阿姆斯特丹街头被穆斯林极端分子连开8抢打死;就在一个月前,巴基斯坦城市白沙瓦的一间学校发生恐怖袭击,132个儿童和13名成人丧命,此外,这种理念还植根叙利亚和伊拉克引发大量强奸和屠杀,在非洲的尼日尼亚,无数青年人因这种观念殒命,但外界却知道得很少。
因为该观念是一个全球宗教的产物,因此,世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扭曲逻辑,试图解释恐怖袭击与伊斯兰教的联系,其中,好心人试图撇清二者的关系,这些人声称大屠杀与信仰无关、伊斯兰教徒信仰和平,恐怖袭击令到伊斯兰教“失去本真”(特别是在巴格达爆发自杀性袭击事件后,我听到越来越多的伊拉克人说“穆斯林根本不会这么做”),而另一部份的人,他们把所有谴责归咎于伊斯兰教神学的内容,认为其他宗教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经文上看,都显得比伊斯兰教更加和平。
宗教不单是那些文本,更是她所体现的教义、以及信徒践行教义的生活方式,而伊斯兰教却出现了独一无二的现象,因为该教有不少信徒认为暴力才是践行教义的生活方式。然而,《查理周刊》的讽刺并不限于单一教派,他们同样把笔头指向犹太人和基督教徒的禁忌,但唯有穆斯林以威胁和恐怖行为来做回应,对于一些伊斯兰信徒来讲,暴力代表他们把全部都献给了自己的“神”,这简直就是宗教的极权,是伊斯兰主义,主张的是伊斯兰不仅仅属于宗教信仰,而且是一套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
暴徒在《查理周刊》门外高喊“真主至大!”由此可见,这些人是清楚伊斯兰主义的。
但剖析以上缘由,并不能减少恐怖袭击的频率,而愤怒和谴责、抑或疏远正常的穆斯林信徒都无济于事。很多穆斯林第一时间就站出来谴责,他们痛恨暴徒打着宗教的旗号为所欲为,正常信徒的深层次信仰已经被这些暴徒污蔑了。而如何减少伊斯兰主义恐怖袭击?方法必须经过仔细推敲、深思熟虑,以不同国家的不同环境而定,例如在法国,一个亟待值得再讨论的话题是如何防止年轻的穆斯林公民误入歧途,成为凶残意识形态的信仰者,在现时年轻的法国穆斯林公民中,不知有多少人会把此次《查理周刊》的遇害者、阿尔及利亚裔校对员穆斯塔法•乌哈德看成是英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解决办法会有所不同,等级最高的就是“以暴制暴”。
但暴徒此次对《查理周刊》袭击的意图太过明显、太过无耻,彰显的意义再明显不过——漫画家们是因创意被杀,施暴者是在对自由言论宣战,他们抵制文化的宽容性、多样性以及民主社会的一切合理价值。
因此我号召所有人都成为“查理”,不仅是在今天,是在我们今后生活的每一天。
(记者:杨犇尧编译报道)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