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郑永年:丝绸之路与中国的可持续崛起
发布时间: 2015-01-13 浏览次数: 88

丝绸之路的大目标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实现中国民族复兴和国家的“和平崛起”,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责任大国。

中国是否可以实现和平崛起,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至少如下三个条件,即一、实现内部的可持续发展;二、有效遏制发达的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有可能的围堵;和三、在发展中国家扮演领导角色。这三个条件是需要争取的,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也可以从这三方面来阐述。

丝绸之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国内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可以全面发掘与广大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潜在的互补互利机会。无论是陆地丝绸之路(即“一带”)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即“一路”),除了少数几个国家(例如新加坡)已经是发达经济体之外,其他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很多还是低度发展国家,都需要发展。丝绸之路通过资本和技术等外部经济要素的引入,和这些国家的内部要素如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整合,可以大大激发这些国家的潜在经济发展动力。

这样做也可以为中国带来直接的经济与战略效益。今天,中国经济各方面面临失衡,经济结构调整举步维艰。内部的继续改革对经济结构调整很重要,但也可以引入外部经济要素,一方面促进内部的改革,另一方面减轻内部改革的一些压力。发达的西方国家在走向经济大国(从低收入到高收入经济体)的过程中,无一不使用外部经济要素。例如西方的经济发展过程,往往伴随着对外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政策。中国不能走西方的老路,但必须寻求一条和发展中国家尊重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道路。尊重与发展、合作与共赢应当是丝绸之路的主题。

突破全球失衡困局

可以从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丝绸之路有助于中国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严重的产能过剩与不具经济效益的产业,有秩序地对外移转,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内部过程的产能,转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要素。另一方面,这种产能转移更有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产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产业升级,丝绸之路可以为中国企业的成熟中阶产品,找到广大的海外新兴市场,为中国大量产能过剩的产业找到新的出路;同时,它也可以将中国的庞大外汇储蓄与丰沛国内游资,转化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突破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困局,实现全球经济增量基础之上的再平衡。

中国可持续的和平发展的第二个条件,就是遏制和化解西方、美国对中国的潜在围堵。对中国来说,要崛起成为大国,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作为大国,中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大国的崛起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历史上,大国的崛起经常造成西方学者所说的“大国的悲剧”,即现存的大国总是恐惧于新兴的大国;而新兴的大国也总要挑战现存的大国,从而构成了争霸战争。如何有效遏制发达的西方对中国可能的围堵?

中国需要加快军事现代化。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对西方的围堵构成最有效的威慑。不过,中国军事的发展可以对西方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西方也必然会加快在军事上对中国的围堵。从国际关系的逻辑来看,无论中国本身还是西方,都存在着强大的推动力,驱动着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军事竞争。一旦造成冷战期间前苏联和西方之间那样的军事竞争,对中国就会大大不利。中国因此必须竭力避免类似的军事竞争;和西方的关系也因此必须超越军事层面。

要避免前苏联和西方之间那样的军事竞争,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关系变得极为重要。鉴于中国和西方经济的高度依赖性,西方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必然要影响到中国。因此,即使西方对中国实行形式不同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还必须帮助西方恢复经济。尽管中国帮助西方经济,改变不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认知和其围堵中国的企图,中国也必须继续和西方保持这种经济相关性。两者的经济相关性越大,西方就越没有能力实现其围堵中国的企图。这些也是中国在和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候所需要考虑的。

但是,无论是军事现代化,还是继续保持和扩展同西方的经济关系,最重要的还是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一直在支撑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不过,如果中国国内经济出现重大的问题,没有其他国家会来帮助中国。对这一点,人们应当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西方不同,西方一直在寻找机会来“惩罚”中国。中国如果有危机,很难想象哪一个西方国家会来帮助中国?中国必须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走出去”很重要。既然中国经济很难走向西方,就要寻找新出路,这个新出路就是通过丝绸之路,通往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更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履行的国际责任——丝绸之路是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的有效途径。

(作者: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