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联合早报:西方“监狱反恐”之困
发布时间: 2015-01-14 浏览次数: 257

就在去年年底化名阿布·艾哈迈德的伊斯兰国(IS)组织高级头目向英国《卫报》爆料,“美军控制的布卡监狱造就了巴格达迪与伊斯兰国”不久,在2015年初,法国《沙尔利周刊》杂志社遭遇恐怖袭击惨案中,几名主角再爆“监狱成长记”,使西方久治不癒的“监狱恐怖主义”痼疾,再度跃入公众视线。

据法国《世界报》与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本月7日至9日法国连环暴恐袭击凶手谢里夫·库阿希与阿梅迪·库利巴利的人生转折,都与弗勒里梅罗吉监狱紧密相连。2005年,二人分别因试图参加伊拉克“圣战”与持械抢劫,被送至此处。

二人相识于狱中,并共同结交了在此服刑的基地组织(卡伊达)欧洲接洽人——贾马尔·本贾尔。经其介绍,库阿希与库利巴利出狱后在Buttes Chaumont(法国的一个主要由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组成的秘密恐怖组织)旗下活动。至此,狱中的人脉网络不仅为库阿希实现“圣战”之梦奠定基础,还让原本极端宗教情结不深的库利巴利,“变身”原教旨主义武装分子。

2008年,“二进宫”的库阿希与狱友布巴克尔·哈基姆建立了更广泛的极端主义交际圈。2014年,哈基姆成为伊国组织在法国与突尼斯分支的重要头目,库阿希兄弟与库利巴利也因哈基姆,与伊国组织攀上了关系。

长期以来,西方管控的监狱由于穆斯林人口众多(法国罪犯中,穆斯林超过60%,丹麦穆斯林罪犯将近70%)、狱警不谙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等特征,而深受各大极端宗教组织的青睐,成为清真寺、互联网之外的第三大恐怖主义扩张阵地。

除了被关押的恐怖分子对狱友的口传心授,基地组织、国际穆兄会等团体利用“探监”制度,派专人在囚徒和基地组织之间传递消息。在监狱管理不严时,探监者还会夹带磁带、光盘、书籍、传单等宣传资料来发展“下线”。

此外,一些恐怖团体甚至设法渗透监狱宗教体制,以监狱伊斯兰教神职人员的身份直接“传经布道”。譬如,受训沙特的瓦利斯·丁·乌马尔,在纽约监狱任职宗教师20余年,同时负责纽约州40多个监狱神职人员的招募与培训工作。直到2003年他才被发现利用职务之便,宣扬“圣战主义”思想、为九一一袭击等恐怖事件“正名”。

2001年美国航空公司63次航班“鞋子炸弹”攻击者理查德·里德,到2014年布鲁塞尔犹太博物馆枪击事件疑犯梅赫迪·纳姆什,西方管控的监狱“培养”了大批恐怖组织后备军,俨然成“恐怖主义学校”。

恐怖主义旺盛的监狱生命力和繁殖力从何而来?

笔者认为,牢房中“抱团取暖”的天然需求,构成恐怖主义的“市场”原动力。挂靠基地组织的囚徒不仅可以仰仗一众“兄弟”的撑腰而摆脱狱友欺负,而且,由于阿布·哈姆扎、阿卜杜拉·费萨勒等有领袖魅力的头目,常常领导狱中追随者进行集体绝食、示威,要求“牢头狱霸”善待囚犯、改善伙食,寻求“大佬”庇护成为许多囚犯争取权益的一种手段。

另一方面,在不少穆斯林服刑者眼中,加入恐怖组织是其获释后最“靠谱”的出路。在西方,有过犯罪记录、脱离社会已久的罪犯,要在刑满后回归正常生活本就不易,而穆斯林罪犯的特殊身份,使其出狱后的生存变得更加困难。英国伊斯兰研究中心资深荣誉研究员盖比勒·马拉慈调查发现,英国大量社区给予获释穆斯林的帮助,大大少于非穆斯林,因为各社区都不想因为接纳这一群体而招致“麻烦”。

自上世纪末,西方各国已相继采取教育、监督、隔离等措施,但20多年的经验显示,“监狱反恐”成效不佳。

首先,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监狱相关法律规定,服刑者有权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任何培训、休闲活动,因而监狱“反洗脑”教育的覆盖面十分有限。况且,监狱特殊的生态,鉴于依傍“大佬”与基地组织带来的种种“实惠”,单凭说教摧毁恐怖主义吸引力的希望微乎其微。

监督方面,尽管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加派反恐经验丰富的看守人手,尤其是广纳精通阿拉伯(标准)语、波斯语及中东各地方言者,检查囚徒往来书信等物件,然而限于经费,目前看守人数的增长,远远赶不上穆斯林囚徒的增速,遏制作用可谓杯水车薪。

更重要的是,在要不要隔离激进伊斯兰主义罪犯的问题上,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纷纷陷入两难境地。倘若把激进人士分散于全国各地牢狱,激进伊斯兰主义的“星火”极易“感染”普通穆斯林监犯,形成燎原趋势。但如果把激进分子集中关押,又会无形中助力“恐怖主义”汇合,为各大恐怖组织提供交流、切磋的平台。

2005年英国监狱服务中心曾尝试将最“危险”的恐怖主义犯人集中在长拉蒂监狱,结果有“奥萨马·本·拉登欧洲大使”之称的阿布·卡塔达,与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骨干阿德勒·阿卜德勒·巴利、基地组织伦敦分部首脑利德·阿尔·法瓦兹等人汇聚一堂。期间阿布·卡塔达根据与狱友的交流内容,撰写了《我们为何成功》一书,此书随后被偷运出狱、流传于民间。

上周,基地组织头目阿布·哈姆扎在纽约被判终身监禁,法官凯瑟琳·福雷斯表示,做出这一判决主要是因为想不到“什么时候释放他是安全的”。问题是,永久关押他就安全了吗?不应忘记,2009年哈姆扎曾在伦敦贝尔马什监狱广纳门徒,未来哈姆扎避过狱警视线而“重操旧业”的隐患始终存在。

眼下,若要走出恐怖分子“不抓作乱,抓也作乱”之困,既离不开大规模增派专业狱警、在谨慎隔离基础上构建全方位牢狱监督系统等治标之术,也离不开改善监狱环境、加强囚犯保护、提高出狱人生存能力的治本疗法。无论治标治本,都少不了费钱费力;然而,财政已苦不堪言的英法等国,还能继续填补反恐无底洞吗?

(作者:张楚楚,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博士生、专门研究中东政治)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