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联合早报:对法式反恐的反思
发布时间: 2015-01-15 浏览次数: 31

111日,超过300万法国人走上街头参加反恐游行,法国总统奥朗德称,当天的巴黎是世界反恐首都。法国本土遭到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编辑部遭到极端分子的袭击,袭击者参加过基地组织(卡伊达)的训练。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对启蒙以来西方所珍视的言论自由的暴力挑衅。然而,《沙尔利周刊》的惨剧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却不止于恐怖主义对言论自由的挑战,而是世俗国家与宗教复兴之间的内在矛盾。

应该说,法国政府对于这次恐怖袭击的反应是恰当的,三名恐怖分子已经被击毙;另外,奥朗德的表态也是节制的,并没有像当年小布什那样,上升到文明冲突的高度。奥朗德与来自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彰显全球团结起来,反对恐怖主义的决心。这些领导人不仅包括英国、德国等法国盟友,也来自色列、巴勒斯坦、土耳其等中东穆斯林国家。显然,法国试图消弭恐怖袭击所带有的文明冲突色彩。毕竟法国有500多万穆斯林,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分野,无疑会加剧法国国内的社群裂痕;连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勒庞也表示,要区分穆斯林人民和伊斯兰恐怖主义。

克制的表态彰显了法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艺术,但是需要承认的是。法国乃至欧洲确实存在反对伊斯兰的思潮。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提议,抵制在一些德国城市蔓延的抗议活动。这些抗议活动的主题,是反对西方世界的伊斯兰化。二战结束之后,中东北非的客籍劳工补充了欧洲短缺的劳动力,但是这些穆斯林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最近在西方国家发生的恐怖袭击,就主要来自本土。

美国国务卿克里说,这是文明本身和那些反对文明世界的人之间的对峙。美国政府倡议要召开一次国际峰会,讨论如何打击暴力恐怖主义,尤其是本土孕育的激进主义。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大陆处于长期和平之中,而恐怖主义袭击和排外主义成为和平的威胁,二者虽然水火不容,但本质上却一样,同样不宽容,同样抱着捍卫宗教纯洁性。恐怖分子要为先知穆罕默德复仇,而排外主义虽标榜捍卫世俗性,却滑向捍卫基督教正统,圣战情结打破了欧洲的平静。

《沙尔利周刊》的惨剧不仅关乎言论自由,也关系到多元文化的共存。言论自由乃是宪法保障的法定权利。此前《沙尔利周刊》编辑部就受到暴力袭击,法国派出警察予以保护。但为什么恐怖分子不接受和尊重这种法定权利和自由呢?因为《沙尔利周刊》的漫画,超过了穆斯林能接受的底线。他们认为,将先知穆罕默德的裸体图象刊登在杂志上,是对先知的亵渎。因此,嫌犯声称袭击是为先知复仇。

言论自由是在欧洲世俗化过程中产生的,打破了基督教对思想的钳制,解放了人的思想,言论自由也是共和与民主的思想基础。而穆斯林依然虔信先知,对先知的亵渎是不是侵害了他人的信仰呢?《沙尔利周刊》的讽刺漫画能够给非穆斯林读者带来笑声,却侵害了穆斯林的“神”。言论自由与信仰的虔诚之间产生了冲突,极端分子以暴力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不满,这何尝不是人与神之间的战争呢?

几年前,法国总统在电视访问中说,多元文化政策已经失败了。同样的话,默克尔、戴维·卡梅伦都说过。穆斯林社区成为欧洲社会中的异类,他们保持着自己的语言、信仰、习俗,因妇女是否可以蒙面的问题引起诸多争议。穆斯林社区算是居住区聚集还是居住区的隔离呢?隔离意味着文化、身份的边界更加清晰和不可逾越;而欧洲经济增长萎靡,穆斯林社区的失业率高企,进一步加剧了社区之间的摩擦。这种族群之间的隔离,是对共和体制的威胁。共和,即为众人之事,需要一起行动起来维护共和国,如汉娜·阿伦特所说“权力就是联合行动的能力”,它是共和国的本质。权力的每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权力出现危机的时候,暴力就会登场。

恐怖主义是对法兰西共和国的威胁,反恐不仅意味着抵制恐怖主义的暴力,也要恢复权力的活力,激活共和的精神。

(作者:孙兴杰,中国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