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黄仁伟:战略思路调整已经到位 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发布时间: 2015-01-15 浏览次数: 154

2011年前,美国忙于中东事务,中国在亚洲苦心经营,亚洲地区合作机制进展顺利,中国外交可谓是顺风顺水。

但最近五年,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改变。概括说来,就是由被动应对型逐渐转向主动塑造型。

2014年,世界大国在合作与碰撞中博弈。转型后的中国外交交出了靓丽的答卷,“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热议话题。

进入2015年,2014年留给我们的悬念会有答案吗?“一带一路”是否会继续引发关注?新一年的中国外交将如何发展,又会有哪些新亮点?

现场语录

中国避开锋芒美国失去目标

现在美国开始发愁了,进不得退不得。如果美国继续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却避免与美国硬碰硬,避开美国的锋芒,向另一个方向开辟中国的战场,这样美国这一拳打出去就空了,没有着力点。但是如果它退出,不搞再平衡了,就失去了战略目标,未来打什么,它又不知道。所以,现在中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美国没有想到中国会推出“一带一路”战略,没有想到我们大踏步向西走。如果我们“泡”在钓鱼岛、“泡”在南海,那就中计了。我们没有纠缠在这几个岛上,我们向整个欧亚大陆,向整个欧洲以至西半球拉丁美洲发展合作共赢。这样,美日同盟就变得价值不大了。

美战略界人士霸权思维不变

美国战略界很多人对新型大国关系持怀疑态度,把新型大国关系看成是烟雾弹,是鸦片。

我们讲“不对抗不冲突”,但他们怀疑中国只是现在做老二,暂时不跟美国斗,将来变老大了还是要排挤美国。新型大国关系讲“相互尊重”,这些美国人就以为,实际上是中国要跟美国平起平坐。他们认为中国现在是老二,怎么能跟美国平起平坐。

总之,冷战思维、霸权思维没变,怎么可能有“新型大国关系”?

接受中国原则美国批第三方

日本是美国的盟国,但又与中国有矛盾,美国要保护盟国,中国要批评日本,这就是第三方干扰。

我们反复告诫美国,对日本要有是非标准,不能无限制庇护你的盟国。但美国就是有这个毛病,我们逼着他讲的时候偏偏不讲,他自己认为要讲的时候才讲,但讲的内容恰恰是我们要他讲的。不管什么时候讲,美国在处理第三方问题时还是“悄悄地”接受了中国的一些原则。

当然,美国还会明的暗的帮日本拉偏架,但讲总比不讲好。这样我们就站在理上了。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应在上海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各种说法。有人说是从福建泉州开始,有人说是从广州开始。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对,海上丝绸之路应该是从上海开始。

江南自春秋战国就盛产丝绸,诗经里都有描述。明代郑成功下西洋就是从太仓浏河出发。所以,古代丝绸之路始于江南,始于长江口,当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应当以上海为起点。

中国帮助印度修建基础设施

印度最糟糕的就是基础设施。

从新德里到印度最有名的一个风景区泰姬陵,相当于上海到无锡的距离,却要花8个小时才能到。现在,中国帮印度修建高速铁路,连接新德里到孟买,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五六个小时就能到达。印度人对此很佩服。印度从英国殖民地时期开始,基础设施建设就没有太大的提高,当年是什么铁路,现在还是什么铁路。

(记者:玖田 整理)

战略思路调整已经到位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仁伟

中国外交五年转型

2011年,美国启动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我国外部战略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美国突然转向亚洲,第一次把中国作为其主要对手,然而中国却对此准备不足。但正因为美国战略重点转移,加速了中国外交的转型。

2012年,亚洲周边出现新热点,钓鱼岛、南海岛屿等争端发生。对此,我国政府强势应对,稳住阵脚。同时,中央开始全面统筹如何应对新局面,如何展开战略转型。

2012年底至2013年,新型大国关系与新型周边关系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战略框架新布局形成。

外交战略思路调整好以后,中国新的外交战略于2014年全面展开,一系列战略新概念、新举措亮相世界: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一带一路”、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的战略概念全面问世。

全面落实战略举措

2015年已经到来,我国外交将沿着此前轨迹继续推进,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径,奋发有为,深入落实战略举措,提升国际话语权,将成为新一年中国外交的主要亮点。

一、周边外交成为重中之重

2015年,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是周边外交。但要实现转变并不容易。在过去大约30年时间里,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一直是美国。应该说,这么做是成功的。但我国外交思路转移重点,主要是出于四点考虑:

首先,周边稳,则全局稳;周边乱,则根基乱。美国调整外交战略是中国调整外交思路的首要原因。美国将亚太作为其战略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不将亚太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就很容易陷入美国的战略陷阱。因此,中国必须集中战略资源经营周边,经营亚太。

第二,周边是战略支撑点,周边是利益共同体。要稳周边就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和战略支撑点。韩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老朋友是中国的利益共同体和战略支撑点。而愿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展开合作的印尼、认识到“只有通过开发将双方利益联结在一起,进而确保国家安全”的印度也成为我们新的支撑点。

第三,大国合作寓于周边,大国竞争取决于周边。中国同世界上主要大国关系(除了欧盟)几乎都在亚洲,如中美、中俄、中日、中印关系。亚洲解决好,大国关系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好了。

第四,亚洲战略决定全球格局。只要将中国周边的四个方向解决好,亚洲就和平,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也就稳定了。

二、“一带一路”战略展开实施

习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构想,这是中国亚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带一路”还是个概念。去年,中央各部和各省开始研究规划这一构想,将其具体化、战略化,2016年启动的“十三五”规划期间使之成为重要项目。

尽管如此,亚洲国家已热闹非凡,90%的亚洲国家都想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也开始研究如何接受“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一个共赢项目,既能形成利益共同体,又能形成安全共同体,而“一带一路”的最终建成是个复杂过程。我相信,“一带一路”一定能建成,它将促进双边合作与多边机制,形成地缘新结构,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条康庄大道。

三、稳定欧亚政治经济的压舱石

2014年,欧亚大陆出了很多问题。首先是乌克兰冲突与俄罗斯经济的双重危机。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承受了巨大压力。而乌东问题并未解决,乌克兰骑虎难下。各方力量斗争将长期化,这对中国外交而言是机遇也是难题:中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俄罗斯,但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同时,还需要处理好同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其次,伊朗核谈判与“伊斯兰国”的双重趋势。2015年,伊朗核谈判或许可以谈出结果。如果谈判成功,西方国家将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这对中国而言是个好消息,中国可以在各个领域与伊朗展开合作。然而,“伊斯兰国”的兴起令世界各国“头疼”。最关键的是它的成员正在向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蔓延。

第三,美军撤出后的阿富汗重建与国家和解。美军离开后,如果阿富汗沦为第二个伊拉克,将对中国的安全形势造成威胁。因此,中国应在经济上扶持阿富汗,在政治上促进各方和解,安全上加强防备。但是不是需要更多承担阿富汗重建的责任,还要根据形势判断。

第四,欧洲债务和石油价格的双重不确定性。比如,中国是否要继续帮助再度面临债务违约的希腊?油价跌跌不休,令俄罗斯财政面临很大危机,也影响到美国的一些石油企业。这是一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博弈。

尽管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因中国而造成的,但稳定欧亚大陆对中国有利。稳定不等于接烂摊子,中国要在稳定和承担责任之间找平衡点,既非放手不管,也非大包大揽。

四、新型大国关系从概念到进程

新型大国关系主要是指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依然是中国外交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尽管美国对新型大国关系仍有保留,但在操作层面上,新型大国关系在去年取得了重要成果。

APEC峰会期间的习奥峰会,将新型大国关系赋予许多实质性的内容。中美达成了重大军事行动互相通报,以及关于在海上或空中相遇时的行为准则两个军事协定。这其实就是新型大国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对抗不冲突。此外,中美还就削减碳排放达成协议。双方还给予对方公民10年有效签证。

但中美也受到第三方干扰,最严重的便来自日本。一旦第三方出现问题,中美需要合作商讨如何对待,不能因为第三方是盟国便无底线地支持。美国最近在处理第三方问题时的态度已有所改变。最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就表示,日本应当在二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向亚洲各国道歉。

应该说,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已经产生正面效应。未来,中美关系仍会有问题,但总体上是在向前发展,前进多,后退少。

五、为全球治理提供理念和公共品

全球安全治理方面,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是核武器和恐怖主义,对此中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社会治理方面,流行疾病、毒品走私、国际犯罪、洗钱、腐败问题依旧。对此,中国以实践引领各国积极面对。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把控制碳排放与国内结构调整的目标结合起来。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新主角,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也是中国梦的新内容。今后,中国梦将更多地包含全球事务。

六、经济外交舞台越来越大

经济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中韩、中澳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2015年的任务应是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将双方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关税降至最低。此外,正在谈判中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值得高度关注。

尽管中国目前缺乏既懂经济又懂外交,还知晓对方游戏规则的人才,中国企业在外投资会遇到被起诉、合同被撤销等难题。但这是个必经阶段。2015年中国的经济外交将更加活跃,且舞台越来越大。

七、主场外交与元首外交精彩纷呈

2014年中国的主场外交取得巨大成功,上半年主办亚信会议,下半年召开APEC峰会。2015年必将更上一层楼,刚刚举办的中国拉丁美洲论坛就是新的突破。

另外,中国元首外交和首脑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两大亮点,国际舆论对中国领导人的形象认同度大幅提升。2015年,元首外交将继续左右逢源、相得益彰,“第一夫人”也将继续展示中国风范。

八、中国特色的新型大国外交

中国正在变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世界大国。基于此,中国外交应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大国,其基本责任是做现有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建设者,同时又是改革者。

具体而言,中国的责任就是提供与国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和公共品,强化包括军事实力、舆论能力在内的软硬实力基础,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国际形象。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还取决于国内体制的创新。而新型大国外交也是我国国内体制改革的一个动力。

外交战略的变与不变

总体而言,2015年的中国外交有变有不变。不变的是结伴不结盟、参与不干预、自主不对抗。

新一年里,中国外交一定会更加奋发有为,但还是不应忘记冷静观察、稳住阵脚,继续韬光养晦;更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拓展和深化与各国的共同利益,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更加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但同时也将维护现存国际秩序的稳定;更加主动塑造周边环境,但睦邻合作的周边政策仍将继续;更重视新型大国关系,但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变。

(记者:玖田整理)

现场互动

黄仁伟现场回答听众提问

听众丁耀德:今年反法西斯70周年、抗日战争70周年,会有哪些活动?

黄仁伟:谢谢这位朋友。二战结束70周年,我们肯定要搞大型活动,而且世界上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会一起来纪念。

俄罗斯纪念我们当然要参加,我们将和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包括美、俄、英、法国家在内,一起在今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协商、签署共同的文件。对二战的历史和结论要重申,现在还有人提出中美要联合做一个太平洋宪章。就像是英美在大西洋反对法西斯的大西洋宪章一样,不过太平洋宪章能否搞成还未知。但是重温二战这段历史,对中国,对世界,都有巨大的益处,对日本也有教育功能。所以,美国提出这个是为70周年做准备。

听众张昶涛:对于“伊斯兰国”,国际社会除了打击外,是否还有其他和平解决的可能?

黄仁伟: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学术界,包括国际战略界,对于“伊斯兰国”都有不同的定性。有人认为它只是恐怖的基地组织而已。还有人认为它已经具有国家的形态,它将来有可能长期存在,已不是恐怖分子,是带有恐怖性质的军队。

“伊斯兰国”有税收,发行货币,还有石油进出口的收入,所以能支撑自己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如果它真的像个国家一样,三年五年不能被打掉,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管理的主权实体,那还是蛮危险的。因为它有2万人左右的作战能力。按理说2万人左右,其他国家10万、20万军队也应该打得过它,但还是打不过。最危险的是,这2万人里面有几千人是欧洲或美国的白人,要是回到欧洲再作战就不好说了。如果打不掉这2万人,将来不堪设想。但是打击“伊斯兰国”的这些国家之间,甚至内部都是分裂的,而这帮人却是高度团结、高度统一的。用分散不团结的力量打高度团结的力量,是根本打不掉的。

“伊斯兰国”这个复杂的力量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且危险程度会增加。美国吸取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教训。但除了美国,没有别的国家能够出兵。我们既要看到“伊斯兰国”的危险性,也要看到与恐怖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将来要是发生世界大战,就不再是大国之间的世界大战,而是大国同这种看不见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如果“伊斯兰国”再把核武器拿到手,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前面我讲到全球治理,实际上在未来核扩散和恐怖主义这两大世界危机将结合成一个问题,就成为真正的全球安全问题了。

听众刘保坤:历史上曾有过英国世纪、美国世纪,现在中国开始强大了,会否有中国世纪呢?

黄仁伟:把21世纪称为“中国的世纪”,我是不同意的。因为这对我们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为世界其他国家会联手制止中国成为世界老大,这个阻力会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所以,现在我们宁可不要有这个说法。

我们干得好不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让事实来证明,不要去加上“中国世纪”这个帽子,这样会变得被动。用事实说话才是社会主义的胜利。老同志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中国越强大越好,社会主义能胜利最好。

听众赵之洲:中国现在对于中东的“伊斯兰国”,包括对塔利班的基地和“伊斯兰国”的关系和基本立场是怎样的?另外,看到有报道说他们训练的恐怖人员来到我国新疆和昆明捣乱,这背后有塔利班的影子吗?

黄仁伟:中国官方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因为恐怖主义不是一个正常的政治力量或者宗教力量。恐怖主义是滥杀无辜。如果他只杀军队或官员,这就只是政治或军事斗争。恐怖主义不杀敌人,而杀平民,这是它的特征。所以我们对恐怖主义零容忍,没有宽容的余地。在这一点上,世界各国政府应该是一致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容忍恐怖主义。

新疆的问题如果是简单的民族问题、简单的贫富分化问题我们都能接受,但是如果新疆的一些恐怖分子把这个问题变成滥杀无辜了,这就是恐怖主义。所以到了某种程度上,新疆的一些势力已经变成恐怖主义了。新疆的极端分子和外部恐怖主义的关系是有的,但不是所有的新疆的极端分子都是在外部拿了援助以后回来闹事。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在当地变成恐怖主义。有的是出去训练以后,回来变成恐怖主义的。但总的来说,由于中国管控的力度比较强硬,而且中国恐怖主义的土壤不肥沃,所以去国外再回来的恐怖分子的市场还不大。

但我们也不能麻痹大意,特别要当心“伊斯兰国”和东突分子的结合。首先,我们要在新疆内部做好治理工作,防止恐怖主义的土壤滋生。滋生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贫穷,第二是宗教的极端化,第三是治理不力。这三个问题要解决得好的话,恐怖主义的基础就大大削弱了。其次,宗教要得到合理合法、在合理合法的范围而不是极端的范围内传播。第三,当地的官员要有好的治理方式。总之,在中国,恐怖主义这个问题是可以控制的。

听众顾新焕:奥巴马说中国发展的成就再大也是免费搭了美国30年便车,这话是否有道理?

黄仁伟:这是个关于国际秩序问题和搭便车的问题。搭什么便车?到底谁搭谁的便车?怎么搭便车?是不是中国一家的现象?这个在国际关系理论里是有长期的很大的争论的。

美国这个霸权国家从国际体系里拿到了巨大好处,是毫无争议的。美元是世界货币,同时又是美国的国家货币,所以在出现问题时首先要照顾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是世界利益。因此三次量化宽松政策,都是按照美国的承受力来决定的,而不是按世界的承受力。要说搭便车的话,美国是最大的搭便车者。美国运用了它控制国际体系的能力来解决。为什么世界金融危机后,欧洲走不出来,美国走得出来?美国把这个危机先转嫁、释放到外面去,所以它能先走出来。所以美国要说其他国家搭便车,要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搭便车。

美国人是最大的搭便车者,把美国利益凌驾于这些世界秩序之上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我们自己要做两条:一,我们要尽力和这个秩序本身结合,在这个秩序中取得发展自己的条件。这是没有错的,这比我们当年用革命的手段来破坏这个秩序要好得多。我们在这个秩序中拿到的好处是合法的好处,但是当我们力量到一定高度后,承担责任又是跟自己的能力相称的责任,这也是对等的,不能超过我们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过应该承受的比重。美国自己搭便车,而转移视线,说中国搭便车,这个道理说不过去。

我最近读了基辛格的《世界秩序》这本书,书中基辛格也批评美国滥用国际秩序,滥用自己的权利,最后使得自己债多利少。他也呼吁美国要改变这个做法,不要老把美国的观点和秩序说成是全世界的观点,说成一个普世价值。

(记者:刘丹枫110日讲坛提问整理)

相关链接

领导人形象调查习近平认可度第一

根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艾什中心官方网站于去年12月公布的对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全球公众调查结果,在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认可度、30国受访者对十国领导人认可度、以及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正确处理国内及国际事务信心度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都排名第一。

该调查征询了来自30个国家的公众对于10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领导人的看法,着重从知名度、关注度、认可度、信心度等维度开展调查。

关于认可度方面,习近平主席获得国内和国际受访者的高度认可。国内评价方面,10分制下被评价分值达9分,是10个国家领导人中唯一评分值达到9分的领导人,排名二至四位的分别是俄罗斯总统普京(8.7)、印度总理莫迪(8.6)和南非总统祖马(7.0)。综合30个国家的评分值,习主席排名仍是第一,排名二至四位的分别是印度总理莫迪、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南非总统祖马。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艾什中心托尼·赛奇教授分析指出,30国受访者对十国领导人作为的打分结果显示,习主席的平均得分最高,为7.5分,“他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普遍受到好评。”

习主席处理国内事务的能力在亚洲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地区获得了高信任率。美国受访者对习主席正确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信心度达到51.3%。习主席在其他国家的得分也普遍很好。

关于知名度方面,习主席在30个国家中的总体知名度为59.1%,位于第四位。前三位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

调查还显示,在习主席到访过的国家,公众对他的态度呈现明显变化。首先,在对其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信心度上,习主席到访国家的公众的评价比其他国家高出10%。或许不太令人意外的是,在习主席到访过的国家中,他的知晓率也高出10%

本次调查涉及的10位国家领导人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巴西总统罗塞夫、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祖马。

记者:玖田 整理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