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南方都市报:“圣战者”在法国
发布时间: 2015-01-17 浏览次数: 23

法国《查理周刊》遇袭事件成为这两周国际新闻热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袭击并非只是由漫画刺激出来的偶然事件,

而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长期累积的结果。

十年之间,法国“圣战者”逐步养成,渐成气候。

201518日,位于法国巴黎的讽刺杂志《查理周刊》遭两枪手袭击,12人死亡。调查发现,早在“伊斯兰国”(ISIS)从全球招募“圣战者”、赴叙利亚和伊拉克“圣战”在部分西方年轻人中成为“潮流”之前,该案主要嫌犯谢里夫·库阿希(Cherif Kouachi)就积极寻求成为一名外援“圣战者”,其兄弟赛义德·库阿希(Said Kouachi,亦是嫌犯)至少早在2011年就跟恐怖组织有了联系。

相关证据表明,至少从10年前起,32岁的谢里夫就开始踏上极端之路。当时他加入了巴黎一个“圣战”组织——“19区网络”(19th Arrondissement Network)。2003年,美国牵头的伊拉克战争爆发后,“19区网络”以巴黎东北部那些混乱无序、种群杂处的社区为根据地,致力于把法国穆斯林年轻男子送往伊拉克,跟美军及联军作战。

显然,美国入侵伊拉克,还有后来在巴格达郊外阿布格莱布监狱发生的虐囚事件,都激怒了谢里夫,他想方设法加入伊拉克反美武装那一方。2005年,他被法国警方逮捕,失去了跟伊拉克“基地”分支首脑扎瓦赫里并肩战斗的机会。2006年,扎瓦赫里在美国发动的一场空袭中死亡,最终导致“伊斯兰国”首脑阿尔-巴格达迪的崛起——后来事情众所周知,阿尔-巴格达迪成为当今最有名的恐怖分子,自封为“哈里发”,将“伊斯兰国”从一个原本藉藉无名的小型恐怖组织变成了堪与“基地”及其分支争胜的地区力量。

愿倾十年之力,干掉自己眼中亵渎伊斯兰教的人——谢里夫及其同类的存在凸显出极端主义以星星之火姿态缓缓渗入欧洲(尤其是法国)的过程。与此同时,鉴于过去10年宗教激进分子在法国迅速增长,谢里夫这位犯有前科的志愿“圣战者”在《查理周刊》遇袭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揭示了法国反恐机构和警方面对的巨大挑战。

伊拉克战争

《查理周刊》遇袭案发生后,法国全国震惊,执法机关立即开始大规模的搜捕,目标是谢里夫和他的兄弟,拥有法国国籍的阿尔及利亚移民的后裔(另外一名嫌犯、18岁的哈米德·穆拉德在东部香槟区一个小镇自首)。

与此同时警方及情报机关的档案表明,谢里夫可能早在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便已开始。对于身处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穆斯林来说,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重要分水岭。来自巴黎政治大学的激进伊斯兰研究专家让-皮埃尔·费流(Jean-Pierre Filiu)在2014年文集《全球恐怖威胁的发展:从‘9·11’到本·拉丹之死》中写道,这场战争在他们中间播下了不满的种子,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仍会看到它们结出的危险果实。“毫无疑问,美国对伊拉克的入侵,让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变成更加危险的地方。”费流写道,“要评估诸国安全环境的恶化程度,尚需数年。这种恶化是由各国国内群体的极端化及全球恐怖机构的幕后操纵引发的。”

大部分本土恐怖组织一开始都是草根行动组织,“向外输送人力和财力资源这个进程本身让地方组织逐渐融入全球‘圣战’的跨国网络。”费流写道。“在此过程中,这些地方组织逐渐被灌输全球性恐怖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将他们的焦点目标从伊拉克的‘异端’转向近在身边的国内人事。”

谢里夫在《查理周刊》事件扮演的角色恰好证实了费流的可怕预测。法国警方第一次逮捕谢里夫是在2005年,当时他正打算离开法国,前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然后转道赴伊拉克。他在监狱中待了3年,等待审判。2008年他因参与“19区网络”活动被判3年徒刑,因刑期已经服满而被释放。

在参加“19区网络”期间,谢里夫跟一名突尼斯恐怖分子布巴克·艾尔·哈基姆(Boubakerel Hakim )有了联系,此人2008年和他一起被判刑。哈基姆的兄弟海杜阿纳(Redouane)也是志愿“圣战者”,从法国去了伊拉克,据信他于2004年在费卢杰死于一场轰炸。哈基姆现在是“伊斯兰国”一位著名成员,不久前暗杀了两名突尼斯政界人士。一直关注美国反恐的专业刊物《长期战争杂志》高级编辑托马斯·乔斯林(Thomas Joscelyn)说,判刑之后,谢里夫和哈基姆是否一直保持联系,目前还不清楚,所以谢里夫是否与“伊斯兰国”有关系并不确定。

“基地”与“伊斯兰国”

《查理周刊》遇袭之后,虽然影响很大,并没有恐怖组织立即宣布对袭击负责。不过,专家当时就分析,有迹象表明这场袭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实施者显然受过“伊斯兰国”、“基地”或其在北非或也门的分支机构的训练。在《查理周刊》工作并目击了整个事件的漫画作者科琳·雷伊(Corinne Ray)告诉法国媒体,袭击者自称来自“基地”。

“早在2005年前就与‘基地’伊拉克分支有联系,表明谢里夫·库阿希很可能与该组织一些显要人员有关,特别是在他坐牢的时候,因为那只会增加他在‘圣战’圈子里的受欢迎程度。”乔斯林说。

2010年谢里夫再次被捕,原因是卷入斯曼恩·艾特·阿里·贝尔卡塞姆(Smain Ait Ali Belkacem)越狱事件。贝尔卡塞姆是一名阿尔及利亚人,1990年代曾在法国策划恐怖袭击。

这些信息表明谢里夫跟全球“圣战”圈子有长期联系,也表明他不是最近才受“伊斯兰国”影响变得激进的。此外,对于袭击目标的选择也表明这不是针对法国在伊拉克对“伊斯兰国”行动的直接报复(法国是在伊拉克与美国一起对“伊斯兰国”进行空袭的少数国家之一)。《查理周刊》经常嘲讽伊斯兰教及其先知穆罕默德——当然它也嘲讽其他宗教。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2011年一个伊斯兰政党赢得土耳其选举后,该杂志以穆罕默德名义出版了一期讽刺专题。它还宣布要出版一期特刊,名为“沙里亚周刊”,而在法语中,“沙里亚”(sharia)就是“伊斯兰教法”的意思。BBC报道说,遇袭前该杂志最新一期封面是想像伊斯兰教法统治下的法国,而在遇袭前几小时,该杂志发出的一条推特嘲讽了“伊斯兰国”自封的哈里发。而“基地”所办的杂志《激励》曾在2013年一期中指名道姓地威胁《查理周刊》主编斯蒂芬妮·沙尔博尼耶(Stéphane Charbonnier)。

关于谢里夫过去的一些细节也表明,如果他与外部恐怖机构有联系,那么这个机构更可能是“基地”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伊斯兰国”。虽然也有专家说,两个都不能完全排除——这部分是因为,“伊斯兰国”本身就是2006年扎卡维丧命之后,从“基地”伊拉克分支脱胎而出的。

谢里夫跟“基地”关系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他加入“19区网络”,它的主要活动就是把法国“圣战者”送往扎卡维手下的旁系组织。

114日,位于也门境内的“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终于发表声明,自称指导了对《查理周刊》的袭击。美国CNN报道说,嫌犯中的哥哥赛义德可能最早于2005年、最晚在2011年去过也门。《纽约时报》引用一名美国高级官员的话说,2011年,34岁的赛义德曾用数月时间在也门接受当地“基地”分支的训练。法国《焦点》杂志则报道说,两兄弟都曾经去过叙利亚,最迟于今年夏天回来,但是这个消息还没有得到官方确认。

总部设在纽约的情报公司苏凡集团(Soufan Group)的恐怖主义研究专家、高级副总裁罗伯特·迈克凡登(Robert McFadden)说,如果这真是一次由外部机构指导的袭击,他会感到惊讶。一开始他就不相信“伊斯兰国”是幕后主脑。“虽然在社交媒体上口若悬河,‘伊斯兰国’实际上还在为自己的生存斗争。它非常专注于自己的生存及保持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占领的土地,很难想像它会尝试在国际上进行这样野心勃勃的攻击。”他说。此外,这场袭击规模较小,属于战术性的,不符合“基地”一向的行事风格。虽然该组织鼓励其他人进行这样的恐怖行为,却不会直接指挥或者控制类似的行动。恰恰相反,“基地”专注于更大型、更震慑人心的爆炸。他说,如果最后事实证明“基地”或其分支真在幕后指挥了这场袭击,那么这将是令人不安的变化。总的来说,当今恐怖主义的潮流是:意识形态日益重于组织或从属关系,是意识形态激励着世界各地的小型恐怖组织实施《查理周刊》之类的袭击。

法国“圣战者”

法国政府公布的数据表明,已有数百法国公民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与极端主义组织并肩战斗,比其他任何欧洲国家都多,更是大大超过美国(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去年10月估计,美国人约有十几位),其中大部分是去投奔“伊斯兰国”。如今去参加“圣战”的法国人也远远超过“19区网络”送出去的人,该组织只是设法弄了一小撮人到伊拉克。这些事实显示法国的反恐斗争形势已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自由欧洲电台报道说,约有930名法国人卷入“圣战”,相形之下,西班牙约为100人,德国450人,英国至少有600人。法国内政部长伯纳尔·加泽诺夫去年1217日告诉法国议会,约有1200名法国公民参加“圣战”,其中390名是叙利亚内战中极端组织成员,正在渗入伊拉克。约有185人已回到法国,其中大部分要么在监狱,要么受到政府严密监控。

西方人前往叙利亚或伊拉克作战理由很多,但法国成为极端化热点是有原因的。国际事务智囊机构Chatham House的反恐专家西蒙·帕龙比说,法军在马里、利比亚、伊拉克等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国家参与了反恐和军事行动,可能激起了不满。极端组织常以此为借口,煽动本已向极端主义倾斜的法国公民。此外,法国拥有欧洲最多的穆斯林人口,其中不少觉得自己相比其他公民,享有更少权利,觉得自己的信仰在法国的世俗主义中受到歧视,这也可能导致他们少数人投身极端“事业”。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恐怖主义研究专家汤姆·桑德森说,穆斯林在法国“过着十分边缘化的生活,受到不公平待遇”,“他们在寻求一种目标、尊重和自豪感。”

法国公民与中东极端组织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忧虑,人们担心这些经受过战场洗礼的人回来之后,会追寻一条极端、暴力和扭曲的道路。过去18个月里,法国已发生5次恐怖袭击,去年12月就发生了一系列独狼式袭击,专家认为可能与恐怖主义相关。

而《查理周刊》事件则揭示出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面对的巨大挑战,尤其是《查理周刊》在事发前已属著名恐袭目标,袭击者本身又跟国外恐怖组织有关联。此外,据CNN报道,嫌犯两兄弟多年来都位列美国禁飞黑名单,在美国的数据库里也属于可疑国际恐怖分子。

“情报机构明知道谢里夫的倾向,却没有发觉这一阴谋,这是一个明显的失误,特别是如果他曾经在海外受训的话。”风险评估机构HIS Country Risk的欧洲总分析师艾莉萨·洛克伍德说。袭击发生后一天,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谢里夫在法国当局的监控范围内吗?如果没有,那是为什么?

“必然会有漏网之鱼。”迈克凡登说,但这一事实也表明,要追踪的极端分子是多么多,法国的警察和情报机构是多么地应接不暇。

(编译:Dawn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