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钱江晚报:日本人质悲剧:交换何以谈不成
发布时间: 2015-02-02 浏览次数: 29

(一)

1月的最后几天,国际间小道甚至大道消息纷纷传言,认为“伊斯兰国”(IS-日本/约旦间将有望达成一笔囚犯交换“生意”,约旦释放被其关押并判处死刑的伊拉克妇女里沙维,IS则释放被其扣为人质的日本记者后藤健二和约旦飞行员卡萨比赫。

这种传闻一度言之凿凿,似乎也的确不无道理:交换的要求是127IS主动提出的,此后日本政府淡化了“不和恐怖分子谈任何交易”的口气,表示将“与约旦政府合作”尽力解救人质,而约旦政府则在128日正式同意谈判。

但现实却是那么的残酷:131日,素与IS关系密切的原教旨网站Al-Fulqan发布视频,宣布杀死日本人质后藤健二,视频中杀死后藤的是一名曾多次在同样场景出现的、操英国口音的穿黑色连帽服装男子。此人称“日本愚蠢地参加了一场注定无法获胜的战争,这把刀不会只杀死后藤,还会随时随地杀死任何日本公民,日本的噩梦开始了”。

(二)

这次看似很有希望的交换,何以最终如此惨淡收场?

首先,IS、约旦、日本政府的“底价”看似接近,实则差异很大。

IS120日最先提出的是2亿美元赎金(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已先向后藤家属敲诈1700万美元未遂),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种要求是徒劳的,根本不可能实现,便转而提出用后藤换里沙维,其目的一是“贼不走空”,希望多少捞回一点,二来想借机挑拨美国-约旦-日本间关系,动摇反IS联盟。因此自始至终他们只谈后藤,不谈卡萨比赫。

日本政府自人质事件公开曝光后便处于两难处境,一方面他们不希望此事动摇政府“国家正常化”努力的支持度,给人以“日本政府无法保护海外利益却又一味加强海外存在”的印象,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希望释放“日本政府会和人质劫持者讨价还价”的印象(这会让更多恐怖组织照猫画虎,从而令日本海外利益受到更多威胁),因此IS新要价出台后,他们顺水推舟,把难题随手塞给原本不相干的约旦政府。

至于约旦政府,对这个莫名牵扯到自己的烫手山芋同样接不接都为难,因为国内同情IS的势力不小,而更多约旦人觉得“反IS和约旦不相干”,埋怨政府让“自己人”为不相干的事冒险,如果不能救出因反IS被俘的飞行员,则可能引发许多政治后果。正因如此,他们一方面表示“愿意谈”,另一方面却只谈卡萨比赫,不谈后藤(否则不论成败都无法和国人交代)。

不仅如此,反IS联盟的主心骨——美国的态度耐人寻味。美国是“不与恐怖主义做任何交易”主张的倡导者,平心而论这一反恐原则从策略角度是正确的,对于日本/约旦的人质交换企图,美国采取了自始至终一声不吭的奇怪做法,但美官员不惜“自黑”说“塔利班并非恐怖组织”,来反驳半岛台“美国也交换人质别国为啥不能”的“联想”,本身就反映了美国对人质交换的真实态度。

可想而知,在这样诡异的氛围里,这笔交换的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日本人质的命运也就毫无悬念了。

(三)

后藤遇害后,低调数日的安倍迅速表达了“愤怒之情”,并对后藤家属表示慰问,希望后者“相信政府已竭尽全力”。尽管人质遇害会令其政治声誉受到一定损害,但也让他不致背上“和恐怖分子做交易”的更大黑锅,且人质事件固然会彰显其“正常国家化”的风险,也能为他寻到“日本必须加强海外军事存在,否则就无法保护海外日本人安全”之类理论依据。后藤死讯传出后,卡梅伦、奥朗德等已表示了对“继续在中东携手合作,建设和平并消灭恐怖组织”的期待,这显然是安倍此时此刻最愿意听到的声音。

至于IS,迄今已连续公开杀死了7名外国人质,但并未获得任何期待中的妥协、交换,也未能转移军事、政治战场上的压力,虽然地盘仍然不小,但近期在战场上已受到多次重挫,动辄撕票的劣迹、言而无信的口碑,将令其“人质战术”的杀伤力越来越小——但同时也会令其更加疯狂、更加容易起杀机。

“伊斯兰国”恶行

抢占油田

伊拉克安全官员和油田工作人员131日说,极端武装“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占领了北部基尔库克市一处小型原油分离厂,15名工人失踪。

国营的北方石油公司工作人员证实,北方石油在卡巴兹的原油分离厂被“伊斯兰国”攻占,分离厂工人和北方石油短暂联系后下落不明。一名北方石油工程师告诉路透社记者:“我们接到一名工人打来的电话,说数十名‘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包围了分离厂,要求工人们出来。我们和他们失去了联系,这些工人现在可能已经被劫持为人质。”

“伊斯兰国”频频占据油田,而后出售原油筹集资金用于作战行动。130日,“伊斯兰国”武装人员还袭击了基尔库克市西南部的库尔德武装人员,占据部分卡巴兹油田。

大肆焚书

除抢占油田,“伊斯兰国”还焚毁书籍。伊拉克议会安全与国防委员会主席哈基姆·扎米利说,“伊斯兰国”把“文化、文明和科学视作大敌”。

摩苏尔中央图书馆1月沦陷以来,目击者称看到“伊斯兰国”武装人员用六辆皮卡车收走了儿童书籍、诗歌、教育、医疗、文化、科学和哲学等书籍。一名附近居民说,“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声称这些书籍只会造成不忠和不敬,必须被焚毁。美联社报道,美军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摩苏尔中央图书馆附近不少居民帮助藏匿下不少珍贵手稿,令其躲过一劫。但这次,“伊斯兰国”下令对藏匿书籍者处以死刑。

另外,摩苏尔大学的图书馆同样遭遇不测,“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在学生面前当众点燃数以百计科学和文化类书籍。

发展化武

美军中央司令部130日说,美军日前空袭炸死了一名为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卖命的化学武器专家。

此人名叫阿布·马利克,萨达姆统治时期曾在伊拉克一个化武制造厂工作,2005年加入“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后加入“伊斯兰国”,“利用专业知识帮助这一恐怖组织发展化学武器”。

中央司令部在声明中说,马利克124日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遭空袭死亡,这将暂时降低和破坏“伊斯兰国”发展和制造化学武器的能力。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虽然此前有消息称“伊斯兰国”在作战中使用了氯气,但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一恐怖组织手中拥有大量的化学武器。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