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伊斯兰国”接连斩首两名日本人质和烧死一名被其俘虏的约旦飞行员,其极端残暴之本性再一次暴露无疑。“伊斯兰国”通过视频向外界展示“行刑”画面,主要意在扩大影响力并招募更多新血入伙。而“伊斯兰国”敢于公然向国际社会尤其是日本、约旦等国发起挑衅,近来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印度总理莫迪发出威胁,表明其实力确实不容小觑。从当前态势判断,“伊斯兰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仍处于一个上升的势头,如果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不能调整打击策略、凝聚打击共识,“伊斯兰国”的威胁恐将持续。
当前“伊斯兰国”展现出的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值得关注,其“建国”进程和版图扩张都在不断推进,暴恐触角向更多国家和地区延伸,影响力和威胁继续放大。
首先,“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控制区的治理有了一定的成效,它的治国实践并没有引发辖区民众的大规模反对。“伊斯兰国”建立“哈里发国家”,设立完整的、上下一体的国家机构“治理”控制区,把控制区的治理分为两大类:行政和服务。行政类包括宗教宣传、执法、教育和公共关系,例如,设立宗教警察和法庭,惩罚那些违反其严苛规定的行为。服务类包括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建设和维持水、电、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提供食品,甚至运营管理大坝等大型工业设施。同时,“伊斯兰国”还重视开展辖区民众的思想工作,通过宣传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对于控制区的一些民众来说,“伊斯兰国”虽然严苛、残暴,并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但至少不是最坏的选择。因此,“伊斯兰国”未来可能越来越像是一个政府而非仅仅是恐怖组织。
其次,随着“伊斯兰国”影响力的攀升,东南亚、南亚、中亚、北非等地越来越多恐怖势力开始向“伊斯兰国”靠拢,“哈里发国家”的版图稳步扩张。自从“伊斯兰国”成立以来,其与“基地”组织围绕国际圣战运动的主导权展开了激烈争夺,经过半年多的较量,“伊斯兰国”明显占据了上风,不仅不少曾经依附于“基地”组织的暴恐势力倒戈加入“伊斯兰国”,世界各地的绝大多数新生暴恐组织都对“伊斯兰国”表达了支持或者效忠,如埃及头号暴恐组织“耶路撒冷支持者”、阿尔及利亚恐怖组织“哈里发战士”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的“伊斯兰教法支持者”。与此同时,“伊斯兰国”的帝国版图也有所突破,去年11月初,利比亚地中海海滨城市达尔纳宣誓效忠“伊斯兰国”,并加入“哈里发国家”。达尔纳成为伊拉克和叙利亚之外加入“哈里发国家”的首座城市。今年1月底,“伊斯兰国”又宣布成立“呼罗珊省”,宣称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纳入版图。
再次,“伊斯兰国”对美欧的威胁愈发突出。近期,美欧本土暴恐大案频发,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诸多国家“集体失守”、遭遇袭击,比利时、荷兰、德国等也是风声鹤唳、防范未然。在“伊斯兰国”效应的影响下,美欧本土恐怖活动正进入新一轮蔓延上升期。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在中东参战的西欧圣战分子已经达到约4000人,包括法国1200人、德国500多人、英国500多人、比利时400多人等等。其中已有数百人开始或者已经回流到母国,他们可能并没有带着暴恐组织的“任务”,但是他们参加实战训练、接受过极端思想的洗脑,对于相关国家而言,他们无疑是一颗随时可能被引爆的“定时炸弹”。同时,“伊斯兰国”新组建一个完全由讲英语的武装人员构成的战斗营,并下令他们在使用这一语言的西方国家发动恐怖袭击。该战斗营名叫“安瓦尔·奥拉基营”,其唯一目标是在海外发动袭击,致力于让武装人员在训练营接受训练后“出口”西方。而“伊斯兰国”已下令该战斗营在美欧国家实施袭击行动。
面对“伊斯兰国”威胁的不断上升,美国从去年8月开始对“伊斯兰国”实施空中打击,并组建了国际反恐新联盟,但是打击效果并不理想。美国国防部发言人今年1月23日表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对“伊斯兰国”实施5个月空袭以来,该组织仅丧失1%的“领地”。而美国虽然宣称已经击毙6000名“伊斯兰国”成员,但是每月都有1000多名新血补充到队伍中,所以并未对“伊斯兰国”的有生力量造成致命折损。
从当前“伊斯兰国”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反恐力量的调整步伐看,短期内“伊斯兰国”的威胁可能进一步发酵,并对整个国际社会构成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未来,国际社会能否遏制住“伊斯兰国”威胁的继续发酵,短期来看,至少有两点很关键。一是美国牵头组建的国际反恐新联盟能否形成合力。由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无意再次进行全力反恐,国际反恐行动松散乏力。美国虽然牵头组建了有60个国家参加的打击“伊斯兰国”的新联盟,但是新反恐联盟的凝聚力明显不足。而欧洲虽然面临的威胁愈发突出,但也只能依靠美国,无力挑起反恐大旗。二是能否派遣地面作战部队进行清剿。美国总统奥巴马不愿意成为一位战争总统,不愿意对其既定的反恐战略收缩作出根本性调整,坚持不向伊拉克派遣地面作战部队,而仅靠空袭不可能击败“伊斯兰国”,最多能够阻止“伊斯兰国”进一步的扩张,无法扭转伊拉克冲突不断恶化的趋势。
(作者:严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
来源: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