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界动态  时事评论
新华网:伊核谈判 美伊此次为何格外“热心”?
发布时间: 2015-02-12 浏览次数: 24

核心提示:近日,伊朗总统鲁哈尼表示,伊朗对研制核武器并无追求。鲁哈尼此番表态被视为用以解除西方国家的忧虑。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为推动伊核谈判而不遗余力,甚至还向美国国会发出警告称:“不要添乱”。不久后,伊核问题六国将与伊朗进行新一轮谈判,而距伊核谈判的最终期限也越来越近。这一次,美伊为何对最终达成核谈判全面协议格外“热心”?

伊核谈判或按期达成协议

随着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最终达成核谈判全面协议的期限日益临近,伊朗官员8日再次表露希望尽快达成协议的意愿。伊朗外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当天在德国慕尼黑说,当前解决伊核问题的机遇难得,各方应抓住机会,尽快促成全面协议。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于20131124日达成阶段性协议,伊方同意暂停部分核计划以换取解除部分所受制裁。各方原本希望去年11月达成全面解决方案,但是没有成功,继而把谈判期限延长至今年6月底。除这一期限外,各方还面临在3月底前就全面协议相关要点达成共识的压力,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近2天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与伊核问题六国代表分别举行了会谈,更是和与会的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两度会面。在结束8日早晨与克里的90分钟会谈后,扎里夫说,他认为谈判过去几个月已经取得进展,如果延期将“徒劳无益”。

“我认为再一次延期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他说,“我们正在接近很有可能达成协议的节点……我认为一年后(再达成协议与按期达成相比)不会有任何不同。”

据美联社报道,虽然扎里夫与克里8日的会谈内容尚不得而知,但在两人6日的会面中,克里曾敦促扎里夫在3月底与伊核问题六国就协议框架达成一致。扎里夫先前称,谈判各方已达成一些共识,包括伊朗的所有核设施将不会关闭、伊朗保有铀浓缩的权利、制裁将在未来解除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将继续监督伊朗执行日内瓦协议的情况。

美国、以色列等国指认伊朗以核计划为幌子秘密研制核武器。伊朗否认这一说法,称自身核项目旨在和平利用核能。路透社报道,8日被问及以色列担心伊朗核计划对其存在构成威胁的说法时,扎里夫作出回应,称以方是在用“假设的伊朗威胁”作为掩盖其对巴勒斯坦人暴行的“烟雾弹”。

扎里夫重申,伊朗从未寻求制造核武器,今后也不会这么做。

美伊双方积极姿态的背后

201311月在日内瓦达成阶段性协议以来,伊核问题谈判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达成最终协议的最后期限也被一拖再拖。

20141124日,在又一次谈判失败之后,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等6国和伊朗决定,将谈判的最终期限延长7个月,至2015630日。

如今,距离达成一份框架性协议的时间截点31日已不到1个月。这一次,美国与伊朗这两位伊核谈判的关键性主角表现出格外积极的姿态。

美伊双方积极姿态的背后,是出于各自战略需要的考量。

自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以来,中东地区出现权力真空,“伊斯兰国”的迅速崛起更是空前彻底搅乱了中东这摊“浑水”。“在这样的形势下,让伊朗在中东地区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对于维持该地区各方力量的平衡是有意义的。”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分析称。

田文林也认为,随着战略重心的逐渐东移,美国在中东地区整体处于收缩态势,它希望通过谈判打破僵局,一方面避免伊核问题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换取伊朗在解决“伊斯兰国”等地区问题上的配合。

而对于仅剩两年总统任期的奥巴马而言,如果能在伊核问题上取得较大突破,也可以为其乏善可陈的外交成绩单增添几许亮色。

而对于饱受数十年制裁之苦的伊朗来说,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言,“获得一个刺激经济、重新与世界相连并结束孤立状态的机会”是其积极推动谈判的重要目的。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此前刊文指出,虽然2013年达成的临时协议允许伊朗每天出口100万桶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裁对伊朗的影响,但是过去两年围绕伊核谈判的各种不确定性依然加大了国内和国际投资者对伊朗进行商业投资的风险,从而使伊朗经济面临很大压力。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更使伊朗对外贸易遭遇重挫。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如果伊核谈判无法达成协议,伊朗2015GDP增长率将为0

“在鲁哈尼看来,借在伊核问题上的让步换取西方解除制裁,进而改善伊朗国内经济状况,是一个比较划算的做法。”田文林分析称,此外,伊朗政府也希望通过伊核问题的缓解,缓和与西方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并借此拓宽自己的政治与外交影响力。

影响伊核谈判进程的因素

相关专家学者表示,伊核会谈所剩时间不多,但美伊双方都存在对核谈持有深刻怀疑的政治力量,在谈判的关键阶段,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各方再一次错过达成协议的机会。

在有关伊核问题的听证会上,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强硬表示,“国会必须在美国与伊朗的核谈中也有发言权,否则就将追加对伊朗的制裁”。而奥巴马在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表示,“如果国会再通过针对伊朗的新制裁,必将导致外交解决伊核问题努力的失败”。

此外,众议院议长博纳绕过白宫直接邀请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美并在国会发表演讲,表明博纳在以实际行动与奥巴马政府的伊核政策唱反调。

目前,向伊朗施加制裁迫使其控制核浓缩项目以及制造核武器在国会拥有两党的支持,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一些重量级议员称,新的制裁措施将为核谈上“保险”。但奥巴马强硬表态称,将否决国会任何追加制裁的议案,并认为国会提议是“对总统权力的侵犯”。

伊朗国内对伊核会谈的策略也存在分歧。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伊朗问题专家巴克哈什对记者表示,伊朗总统鲁哈尼在近日的经济会议上的发言代表了经济改革派的立场,鲁哈尼在伊核会谈中将“国家利益”作为首要考虑。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代表了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保守派的思想,拒绝“指望伊朗通过美国解除制裁来恢复经济”的改革措施。

巴克哈什说,2015年对伊朗来说是决策之年。伊朗国内反对伊核会谈的主要顾虑是害怕伊朗在与美国的谈判中“失去太多”。

伊核谈判和时间赛跑

当前,美国和伊朗都有解决伊核问题的愿望。连年国际制裁加上油价下跌,重创了伊朗经济。伊朗政府希望通过解决伊核问题摆脱外交孤立、发展经济。与此同时,伊拉克、叙利亚乱局,特别是“伊斯兰国”的崛起,也让奥巴马政府解决伊核问题的意愿更加迫切。美国在伊核问题上作出的政策调整,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实用主义的一面。毕竟,达成伊核协议是美伊在中东进行必要合作的前提。

尽管各有所需,达成最终协议的最后期限仍被二度推迟,显示伊核问题的解决说易行难。双边层面,双方国内的政治掣肘显而易见,伊朗方面明显更大些。伊朗今明两年有两场重要选举,伊核问题事关民族尊严,协议条款是否会被政治对手攻击为屈从于西方压力?对美国的不信任感根深蒂固,对政权更迭的担心很难消除;既是谈判,算计也少不了,在打击“伊斯兰国”的背景下,美国还能作多大让步?伊朗政治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在伊核问题解决上,伊朗政府的意愿固不可少,但能力更为关键。这些因素都加大了达成最终协议的难度。

伊核谈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越拖延,越可能使伊核成为可能,并在地区引发连锁反应。新的最后期限已不再遥远。一旦3月底双方达不成最终协议草案,事情将如何发展?进一步加大制裁乃至军事打击?还是如美国一些伊核问题专家所建议的,不妨再延一次,给外交解决多一次机会?

背景资料:伊朗核问题

伊朗核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其核技术主要从当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

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对伊朗核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甚至威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通过多项决议,要求伊朗与其合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铀浓缩活动。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伊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200312月,伊朗正式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一度暂停浓缩铀活动。

但在这之后,伊朗与西方在浓缩铀等利用原子能的问题上再现分歧。20061月初,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伊核问题再度升温。7月,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作用下,伊核问题被提交至联合国安理会。为迫使伊朗放弃核活动,安理会通过多份对伊制裁决议,遭到伊朗的强烈反对。

伊核问题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后,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美、英、法、俄、中与德国六国官员多次举行会晤,寻求伊核问题解决方案,形成了关于伊核问题的六国磋商机制。六国与伊朗自20087月以来举行多轮对话,但由于双方在铀浓缩、制裁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严重,谈判一直未取得明显进展。20138月鲁哈尼上任后,伊核问题谈判才又出现了新的契机。 >>>详细

20142月起,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展开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但此前的两次截止日期(2014720日和1124日)都未能产生全面协议。各方商议将谈判延期至201571日,并在20153月底前达成框架协议。

伊核谈判的核心问题

铀浓缩问题是伊核谈判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西方国家在是否停止铀浓缩活动问题上一直僵持不下。

铀浓缩活动是指将六氟化铀气体通过离心分离机转化为浓缩铀的过程。浓缩铀作为一种核燃料,分为军用和民用不同等级。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保障规定,民用级浓缩铀的纯度可以达到20%;而纯度超过90%的浓缩铀可被用来制造核武器,因此也叫“高浓铀”或称“武器级浓缩铀”。

伊核谈判机制的形式

伊核问题谈判开始于2003年。目前,伊核问题谈判存在两种形式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在联合国框架下举行对话。另一方面,伊朗还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相关领域的谈判。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来源:新华网